因為疫情,我們減少外出、孩子線上學習,或是因為居家隔離,你和孩子的相處時間變得更長了.處在疫情的壓力中,再加上原本生活的壓力,家人之間的相處就更容易發生衝突.當孩子鬧脾氣:父母若能安頓自己的內在,才能好好靠近孩子的心我偶爾下班去婆家接大寶時,覺得自己已經沒有任何力量再和孩子奮戰了,只希望她今天能乖一點.但通常這個時候,孩子彷彿感應的到似的,特別容易鬧脾氣.好幾次,大寶就賴在婆家的沙發上不肯走,我一開始會努力控制脾氣、好言相勸︰「走囉!唐老鴨在家裡等你了.」接著是威脅利誘︰「如果爸爸知道你一直耍賴,回家會拿小棍喔.」但大寶坐在沙發上,噘著嘴,身體扭來扭去,最後我嚴肅的說︰「現在站起來,去穿鞋,不然我要拿棍子了.」這時候,大寶會心不甘情不願的走出家門、一邊跺腳,身體扭來扭去,發出更多怪聲音,彷彿在出氣似的.有好幾次,我忍不住罵了她.其實,孩子的鬧脾氣,是因為沒辦法把自己心中的話說清楚,只能用跺腳、發出哼哼哼的聲音來表達.但這個聲音很容易激怒大人,尤其是當大人也忙了一天,覺得累壞了的時候.練習讀懂孩子的內在小劇場還好也有例外.上個月的某天,我到婆家要帶大寶去看牙醫.大寶不知道是捨不得離開還是害怕看牙醫,賴在沙發上不肯走,眼看時間快要來不及了!我試著問她︰「妳是捨不得奶奶,還是要看牙醫有點緊張?」大寶沒有回答,又在沙發上賴了一下之後,就跟著我一起出發了.或許,大寶那時候覺得有些煩躁不安,或者有點緊張,或是捨不得奶奶,但她沒有辦法說清楚,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賴在沙發上不肯走.我只能試著猜測、理解她的感受,然後用幽默、輕鬆的態度陪著她面對.如果我只是罵他、催促他出發,大寶的鬧脾氣可能就更嚴重了,我也會因此更不耐煩,而不小心對孩子怒目相視.父母若習慣壓制孩子情緒,可能造成孩子長大後壓抑情緒當大人心力交瘁時,面對孩子的耍賴,脫口而出的話語,往往是要壓制孩子的行為及情緒,或是各種威脅利誘.例如︰「你再不走,我就要拿棍子了!」、「你不要再跺腳、不要再「哼」了,不然警察叔叔要來把你帶走了.」當孩子的情緒找不到出口,又被強硬的壓制時,一不小心就爆炸了,開始尖叫、大哭.對於孩子鬧脾氣,如果我們常常對孩子說︰「不要哭了、不要鬧脾氣!」久而久之,當孩子長大後,可能學會壓抑情緒.其實,孩子的鬧脾氣,是因為無法精確的用言語描繪自己的情緒,例如︰生氣、煩躁、不安、害怕、緊張……等;或是害羞或怕被責備而不敢講.因為不知道如何表達,就用鬧脾氣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時候,就需要大人試著讀懂他,因為當孩子的情緒被接住了,自然就不需要繼續鬧脾氣了.因此,當你面對孩子時,你可以先檢測一下自己的電力是否還足夠︰現在電力是充飽了、還有一半的電、還是快沒電了.我很清楚,當我會忍不住對她發火時,其實是因為我已經非常疲倦,內在已經感到耗竭了.而帶大寶去看牙醫的那一天,我的精神和體力都很好.當孩子鬧脾氣時,可以運用「同理心公式」:簡述語意+情感反映例如︰「你不能穿你喜歡的裙子出門(簡述語意),你覺得很失望(情感反映),所以氣得在跺腳對嗎?(行為觀察)」「睡覺時間到了,但你還想繼續把拼圖完成(簡述語意),你捨不得去睡覺(情感反映),所以賴在媽媽身上生氣是嗎?(行為觀察)」因為孩子還小,不太能表達自己的情緒,因此我會用行為觀察來做情感反映,指觀察孩子的行為,來猜測孩子的情緒.大人也需要充電、安頓自己的內在如果你發覺自己的電力不足,請先充電再來面對孩子,例如︰「讓自己冷靜五分鐘,再去接小孩」、「深呼吸五次之後,再對孩子講話」;或是做任何事情減少自己的心力負荷,例如︰「自己做晚餐改成用買的」、「告訴家人自己有點累了,詢問家人是否能多幫忙一些」.當我們能安頓好自己的內在,就能好好的靠近孩子的心,陪伴孩子面對他的各種說不出口的情緒.如此一來,孩子的內在就能長出更多的「安全感」,孩子會知道,不管他鬧脾氣還是作出不當的行為,都不會被拋棄或被討厭,都有一個人在旁邊陪著他去理解自己.孩子會知道,父母的愛,不會因為他不乖就消失,愛一直存在.父母的理解與陪伴,滋養著孩子內在的「安全感」不斷成長、茁壯.本文由<蔡宜芳心理師的心靈港灣>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