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發生了件讓我相當意外的事,我們家的4歲大寶、2歲二寶分別是「文靜害羞高敏兒」與「哪裡危險哪裡跑的獅子寶寶」,在公園裡那些刺激的、幾層樓高的遊樂設施,通常姐姐在遠處嚇得皮皮挫,妹妹則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衝再說,我們都以為妹妹的膽識驚人、不知恐懼為何物.直到上次,姊妹倆一同去Ikea,因為疫情關在家裡太久了,妹妹一看到周圍人山人海、小朋友們四處橫衝直撞,在兒童遊戲區嚇得頻頻往後退,而我們看得出來,其實姐姐也相當焦慮不安.本來以為焦慮害怕的姐姐可能本能地會一把推妹妹出去,讓自己躲在妹妹身後.沒想到,小小的她突然露出堅毅果敢的表情,下一秒隨即往前跨一步、擋在妹妹身前、牽起妹妹的手、將妹妹保護在她身後.為妹妹與人群拉開一些安全距離.這一幕都讓我們驚訝極了,身為父母,我們知道她內心的恐懼不會比較少,但她仍然鼓起勇氣選擇保護妹妹.「當家長見到孩子出現友善、利他的好表現時,要不要獎勵孩子呢?」「姐姐你今天好勇敢!為了獎勵你,我要買____給妳!」「姐姐妳超棒的,我們決定帶妳去____玩當作獎勵.」我的建議是,不要因為孩子出現了友善利他的行為而「獎勵」孩子,因為這些外在的獎勵反而會破壞孩子天生利他的內在動機!「孩子本來是發自內心的想要保護、照顧、協助他人,一旦給了獎勵,反而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下次當孩子遇到類似情境時,他會思考的是「做這件事對我有沒有好處?我會不會向以前一樣被獎勵呢?」」在我們做出利他行為時獎勵已經發生,助人者在協助他人的當下大腦會分泌多巴胺,令人感到愉快滿足甚至飄飄然的感覺,這便是天然的酬賞機制,以感恩取代獎勵,讓孩子從利他行為中學習與人連結、正向的人際互動.「姐姐,我今天看到妳有點害怕,卻仍然勇敢站出來保護妹妹欸!我覺得好感動喔!妹妹還不太會表達「感謝」,我帶著她一起向妳表達感謝好嗎?謝謝妳的保護與幫助,讓妹妹在那個當下覺得很安全、很溫暖.」「妳是怎麼做到的?在妳自己都有點害怕的情況下,妳怎麼做到挺身而出、保護妹妹呢?這真的不容易呢!」姐姐聽了靦腆的笑笑,她沒想到這個小小的行為被父母看在眼裡並且被欣賞與感恩,此時此刻,年幼的她也深深相信「我可以是勇敢的、照顧他人的」!本文由<鋅鋰師拔麻的「小小額葉養成手札」>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