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情感忽視,簡稱CEN(Childhoodemotionalneglect),是臨床心理學家Dr.JoniceWebb提出的概念.Dr.JoniceWebb將童年期情感忽視定義為,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情形.12種類型的父母,容易導致孩子童年情感忽視.上一篇已介紹完6種,接下來要介紹另外6種.大家可以對照看看,自己的父母、自己是哪種類型.7.工作狂型父母工作狂是一種成癮行為,也可能是用來逃避與家庭接觸的一種方式.他們常常是他們領域的成功人士,受到眾人景仰、愛戴,他們能提供家庭穩定的經濟或高級物質的享受,但在享受人生光環的時候,可能也會忽略孩子的需求或感受,有些孩子因而學到用惹事、不配合大人等方式來獲得關注.年幼的孩子不小心在大賣場打翻東西.工作狂型父母可能會因為時間有限,一邊責備孩子會讓他上班遲到,一邊快速收拾東西,無形中加深孩子的罪惡感,以及接收到工作比自己重要的訊息,自我價值感低落.8.家有特殊需求成員型父母家裡有人生病或受到嚴重傷害,這類型父母正面臨生活帶來的困難挑戰和危機,自己也分身乏術,會有意、無意間叫孩子無私地幫忙,要求他們要像大人一樣懂事,這可能超過孩子當下年齡能做到的事情.雖然,這不是父母的錯,但孩子被情感忽視也是真的.同上例,年幼的孩子不小心在大賣場打翻東西,家有特殊需求成員型父母可能會指責孩子說:「家裡有一個人要照顧已經夠累的了,你還要來添亂?」孩子就產生了罪惡感.9.追求成就與完美導向型父母追求完美的人,問題不在於能否得到完美的結果,而是「內心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於是,無論孩子有多好的成就,父母的喜悅就像煙火一樣地曇花一現,他們會開心,但開心不會持久,過不了多久,「好,還要更好」的偽鼓勵言論就會出現,因為他們無法感到滿足,所以永遠覺得不夠,而這樣的父母必定也會在孩子的心裡面埋下「我還不夠好」的毒種子,或者是「充滿挫折」的自卑毒藥.這類型父母有些期待孩子能圓滿自己孩童時期的願望,圓滿自己的人生,有些則是複製自己被教養的方式.他們不是不關心孩子,甚至絕大多數以孩子的最佳利益為考量,但忽略孩子的感覺和孩子想要什麼.為了適應這樣的父母,許多孩子會採取否定的方式、假裝自己的情緒不存在.同上例,年幼的孩子不小心在大賣場打翻東西,追求成就與完美導向型父母可能會說:「你看,你就是這麼不小心,你將來可是要為我們家爭光的小孩耶!現在在賣場就打翻東西,將來其他事情要怎麼做得好呢?」想要孩子好,卻先把他推向「他很不好」的深淵.10.反社會型父母這裡說的反社會型父母,並非違法或坐牢那種嚴重類型,主要是指「沒有罪惡感、缺乏同情心」的父母,他們可以自由自在做任何事情,心裡卻一點負擔都沒有,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毫無自覺和自省能力,也不會考慮到自身作為是否會影響孩子.這類型父母可能在言語上相當刻薄,或用錯誤方式呈現某些事情,扭曲他人的話語來迎合自己的目的,出了差錯就把過錯推到別人身上.他們可能會施以極端會嚴厲的處罰,或以其他方式實現自己的控制欲望,情緒勒索就是典型的非肢體暴力.孩子為了理解自己的感受,通常會發展出歸咎自己、合理化父母行為的邏輯模式,並為此心靈受苦.同上例,年幼的孩子不小心在大賣場打翻東西,反社會型父母不會去管孩子有沒有能力處理善後,可能在一旁冷言冷語地說:「是你自己愛玩弄倒的,你自己撿好放好.真讓我丟臉,枉費我平常教你的,如果你不弄好,晚上就不要吃飯.」情緒勒索、情緒感脅、情緒恐嚇,極盡情緒傷害之能事.11.身兼父或母職的孩子有些家庭突遇困境,逼得孩子必須一下子長大,做本來父母會為他做的事.有些孩子會發展成親職化兒童,除了自己,還需要照顧其他孩子,他們被迫扛起父母的角色功能與職責,成為家中的父母.通常被外界肯定,然而這些乖巧、懂事、體貼的讚美標籤,也是壓住內在真實感受和需求的封印.這類的孩子也可能因為沒有童年,容易在青少年期有更多叛逆行為,也可能變成一個過渡承擔責任的大人,成熟的言行受到外界讚許,同時也可能擁有較多的權力,為此自豪.同上例,身兼父職或母職的孩子不小心在大賣場打翻東西,可能會慌張、但又無人可求助,得靠自己冷靜下來,默默地處理善後.即使心裡也好擔心被罵或害怕被罰,但終究無人可依靠,久而久之,也可能學會放棄去感受自己的感覺.12.為孩子著想但缺乏自覺型父母當一個人對於情緒沒有覺察或沒有連結,大部分的時候只會看到生活最外圍的部分.當父母很為孩子著想,但卻缺乏情緒覺察,他們真的會為孩子想很多、做很多,口口聲聲說著「我是為你好」,但卻對孩子的反彈毫無知覺,或是有感覺、也視而不見.如果不想重蹈上一代的覆轍,父母需要先從感受自己開始.值得提醒大家的是,去辨認自己父母的類型,並非為了去咎責他們,而是用來了解自己的童年經驗是在什麼樣的教養風格下成長的,以及這樣的家庭環境會帶來的影響是什麼?談改變,容易!但要知道「要改變的是什麼」,以及「付諸行動」,往往是極其困難,需要「知其然」,並且「堅定為之」,才有可能修復自我,停止代間傳遞.本文由<創傷、發展與療癒>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延伸閱讀:你無意間對孩子「情感忽視」嗎?導致情感忽視的12種類型父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