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蜷著身體縮在諮商室的沙發上,右手揉著僵硬的左肩,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他的肌肉長期僵硬、發炎,且總是「睡前不喝點酒真的沒辦法睡覺.」他的身體顯示各種焦慮所導致的不適,但他卻從來說不出焦慮從何而來,「我只知道自己總是快樂不起來.我覺得這樣很不應該,感覺自己一直在無病呻吟,可是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辦了.」W蜷縮在諮商室的沙發上疲倦地道.他的父母對於年過三十沒有交往對象,且頻繁往來諮商的W感到不滿,「我們當年哪有那個閒錢跟時間,你就是什麼都不缺才會想太多.」W與父母不是會談心的那種親子關係,對於父母的記憶就是他們總是忙於事業,而他從小就是個鑰匙兒童,電視機是他的保母.W也對於自己無法讓年邁的父母更放心感到相當內疚,而當我提醒W,他的焦慮不是沒來由,也許是因為從小的一些經驗所致,更不是他想太多,也不是他的錯時,他直覺地回我:「我明明就沒什麼壓力,卻總是造成身邊的人的困擾,如果我能把情緒處理好就不會這樣了.」W想不起來有被虧待過,沒有遭到父母毒打或謾罵,只是常常感受到不太被父母理會與在意的感覺,就不算受虐?大多數人想像中的虐兒畫面,都是孩子被打得遍體鱗傷、大聲哭嚎,卻不知道缺乏父母關注的「童年情感忽視」,對我們成人後的生活也可以造成同樣劇烈的影響.沒有謀生能力的孩子只有依附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才能存活,這種恐懼驅使他們哭泣或按照顧者的期待(即使相當地隱微)行事,藉此取得關注與愛.然而,若孩子的情感、興趣甚至是生理需求長期被忽視或拒絕,就會開始產生各種問題.孩子會因缺乏父母的協助,而難以指認與辨別自己的孤獨、恐懼等負面情緒,也不知道這些負面感受從何而來,所以就會因為自己的不舒服而感到歉疚,甚至質疑自己存在的價值;不曾練習如何處理那些感受,也不知如何接納他人的愛,更不敢依賴任何人,害怕成為他人困擾.童年情感忽視,因為沒有顯著的身體傷痕,連本人都不知自己身受其害,幾乎是一種隱性的虐待.當你過去的家庭或父母有以下的狀況時,就有可能是童年情感忽視的孩子:1.工作狂父母:在我們的社會中,勤奮工作被認為是一個正向特質,從來不會是個問題行為.但當父母總是忙於工作,孩子其實會接收到一個訊息,那就是:我不比爸媽的工作重要.這非常傷害孩子的自我價值與自尊心,然而父母勤奮工作確實讓他生活無虞,甚至豐富優渥,所以孩子很自然地會轉頭責難自己要求太多,「爸媽都沒日沒夜地工作了,沒有時間聽我講話是很正常的,我真的不要要求這麼多了.」進而否定父母無暇理會自己,被忽視的感覺.事實上,感覺不會消失,低自我價值感、低自尊及自責加總後的掙扎,會沉入潛意識中伴隨孩子長大.2.家有特殊需求成員的父母當家中有失智、生病或身心障礙的成員,孩子就會產生出「大家都很辛苦,我不可以那麼任性」的想法,並對自己正常的情感需求或生活期待產生罪惡感.「還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只是想要爸爸看一眼我堆的積木,他卻不耐煩地對我大吼,我知道他那時候正在照顧弟弟,我也知道他因為弟弟的病情而心力交瘁,但我每次回憶起這個片段就會忍不住感到很悲傷,然後又覺得自己不該這麼不懂事,長大之後還會因為這件事而有情緒,也讓我覺得自己很小心眼.」家長在處理家庭問題時,都會想努力降低負面影響,常會要求孩子像大人一樣懂事,沒有生病的孩子應該要有同情心,跟他們一樣有耐心且包容其他家庭成員,卻忽略了孩子還只是孩子而已.3.成就與成功主義導向父母健康的父母會支持孩子取得個人成就;不健康的父母會強迫孩子達成他們想要的成就.他們有些希望孩子可以得到他們年輕時錯過的機會,有些則期望孩子滿足自己的人生價值.如此,愛與肯定的出發點都來自父母的自身需求而非孩子.若父母只有在孩子達到家庭的期待時才會回應孩子,孩子便會壓抑自己的各種需求,漸漸地失去覺察自我情感的能力,不再認為自己值得被愛,也就無法接受他人的愛.愛孩子,很容易用自己覺得好的方式對待他,但這與感受孩子是不一樣的事.當父母忽視孩子成長所需的心理支持,孩子就會對生而為人的自然需求感到羞恥、恐懼與憂鬱,並因此覺得世界與人類都是令人害怕的存在,焦慮油然而生.具體而言,童年情感遭到忽視的孩子會有那些情緒與行為特質,將在下一篇文章說明.如果你也有上述的背景,且有情緒上的困擾,請直接點選以下連結預約凱特的諮商時段,或私訊取得預約方式:linktr.ee/katerina929參考資料: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8216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0296彼得.沃克<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鐘妮斯,韋伯博士<童年情感忽視>本文由<蕭婷文諮商心理師>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