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少年工作這幾年,遇到許多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他們在就醫及穩定服藥前,常常差點把父母和老師搞瘋.ADHD有哪些症狀?ADHD的行為特徵分別為注意力缺陷、過動及衝動,這些症狀已經影響孩子正常生活、人際及學習,持續六個月以上,且在跨情境中出現.1.注意力缺陷容易分心、粗心大意、忘東忘西…等2.過動坐不住、坐著時身體扭來扭去、話多…等3.衝動常在問題未問完就搶著回答、經常打斷或干擾他人、很難進行輪流或等待…等ADHD可分為三種亞型1.注意力不足型︰佔30~35%2.過動衝動型︰佔10~15%3️.綜合型︰佔50~60%因為上述的狀況,ADHD的孩子很容易被誤會是故意的,覺得孩子很皮、漫不經心、愛唱反調等等;使得ADHD經常伴隨的問題有易怒、情緒穩定度差、學業成就低、低自尊、人際關係不佳、負面思考…等.其實,ADHD本身不是問題,但因為孩子過動衝動的行為往往直接影響教師的班級經營,讓導師很難帶班,任課老師很難上課.因此,父母師長很容易認為孩子「不乖、不受教、為什麼別人都做得到你卻做不到」.有一些ADHD的孩子曾和我說︰「我是被討厭的人、大家罵我神經病」,ADHD被汙名化而影響孩子的自我認同,覺得自己不好、不喜歡自己、是個沒有價值的人.台灣有5~7%的學齡兒童患有ADHD,其中,男童的罹病率是9.2%,女童的罹病率是2.9%;但只有2%的兒童青少年尋求診斷.其實,ADHD是生理上的疾病,具有高遺傳性,造成ADHD的主要問題來自腦部額葉的功能異常.額葉的功能主要是行為抑制、專心、計畫能力、問題解決能力.ADHD就像車子的剎車失靈,導致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ADHD也不是父母教養問題所造成,但父母不當的教養方式會造成ADHD症狀的惡化.告知家長時,很多家長拒絕就醫,他們第一個反應常常是驚訝及否認,覺得「我的孩子沒有問題,是導師針對我的孩子」,我覺得否認的背後很多時候是自責︰「我沒有教好孩子,我是不好的媽媽」.因此,我會花很多時間和家長溝通,讓家長知道這是生理上的疾病,不是爸媽的錯,我也會告訴家長孩子在學校不只有問題行為,還有哪些表現好的地方.因此,ADHD需要被正確診斷及穩定服藥.釐清家長對於用藥的擔心,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像是ADHD用藥常見的副作用有食慾下降及失眠,但這都可以和醫生討論,以調藥或換藥的方式處理.而且十年長期追蹤研究發現,ADHD藥物對身高及體重生長並未造成明顯影響.面對ADHD孩子,父母可以怎麼做?1️.穩定就醫及服藥.當孩子不願服藥時,同理孩子每天都需要吃藥的心情,也讓孩子知道吃藥不是懲罰,他的剎車失靈不是他的錯,吃藥是在幫助他更能控制自己的行為.2️.服藥不是萬靈丹,孩子不是吃了藥什麼問題都不見了!父母不要特別強調孩子變好是因為吃藥,而是強化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肯定孩子越來越能自我控制.3.除了藥物,還需要心理治療像是認知行為治療,以及強化父母親職教養之能力.4️.「家長-醫生-教師」是重要的黃金三角,學校的輔導室和特教老師也能提供多元的協助.若孩子通過特教鑑定,特教資源的介入也能善加利用.5️.移除座位及書桌的雜物,幫助孩子更能專心.6️.當孩子能依約定完成作業或活動,家長和老師立即給予增強(如口頭鼓勵),或是透過「代幣制度」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強化孩子再次出現好行為的動機及信心.7️.孩子不會是無時無刻都有過動衝動的行為.因此,發現例外事件,像滾雪球般將這些例外放大,讓孩子開始能相信自己、自我肯定,創造正向循環.像是孩子某天能專心寫完功課才去玩(例外事件),就值得被好好肯定(放大例外事件),接著和孩子討論他怎麼做到的?以及找出能使自己更常專心寫完功課的方法(讓例外事件更常出現).8️.當孩子情緒失控時,不跟他爭辯或說道理,因為情緒失控時不僅聽不進去,反而會更失控且不肯認錯,這樣也可能使父母被激怒而更加生氣.這時候可以讓孩子先到房間冷靜,在公共場合可以找樓梯間等比較隱密的地方,讓孩子宣洩情緒之後再來談.9️.為了確認孩子是否記得你說的話,必要時讓孩子重複你說的話.不要問他「你記住了嗎」「你知不知道」,因為這樣孩子可能會直接回答「記住了」「知道了」.10.無論如何請記得,孩子沒有不好的行為就是好行為.本文由<蔡宜芳心理師的心靈港灣>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