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陳姓夫妻2019年11月1日將7個月大的兒子,交由具合法登記證書的保母羅秋萍照顧,托嬰時間為平日上午8時至下午6時,未料同月12日,夫妻倆卻接到兒子昏迷搶救的通知,經開刀仍半癱、右眼失明以及雙眼斜視,經調查發現這名保母竟大力搖晃嬰兒頭部,造成男嬰昏迷.2019年11月12日,夫妻倆接到保母通知,保母稱男嬰全身抽搐、僵硬、脖子癱軟、陷入昏迷,正送醫搶救.醫院診斷,男嬰出現右側大面積硬腦膜下出血和視網膜出血,經手術後雖然撿回一條命,但右側硬腦膜下出血、水腦、喉頭軟化症、細支氣管炎、腦部嚴重受創造成腦性麻痺(左半邊癱瘓)、右眼失明、雙眼視網膜出血、雙眼斜視.男嬰父親認為,保母涉嫌虐嬰,憤而提告.羅姓保母否認犯罪,她強調自己從未搖晃男嬰.不過,法官調閱監視器畫面,發現男嬰在住處能扶著椅子站立,電梯裡眼睛有睜開,抵達托育處之前意識很清醒,羅姓保母照顧的其他小孩也未和男嬰接觸,因此,推斷男嬰應該是被羅姓保母以外力劇烈搖晃或撞擊所致.2021年,法院依成年人故意對兒童犯傷害致人重傷罪判處羅女6年,目前服刑中.民事部分,男嬰父母除了向羅姓保母求償2013萬餘元之外,也向台中地檢署申請犯罪被害補償金,得141萬920元,台中地檢向羅女訴請返還該筆賠償金,台中地院判准.(資料來源:ETtoday新聞雲、壹蘋新聞網) 嬰兒搖晃症是什麼?嬰兒搖晃症指的是,寶寶的頭部被快速來回搖晃,頸部短時間急促晃動,但嬰兒尚未發育成熟的腦部,就像豆腐一樣軟,用力搖晃嬰兒會造成嬰兒腦部受傷甚至死亡,致死率達3成.2009年時美國醫學會跟台灣兒科醫學會正式將嬰兒搖晃症改名為「受虐性腦傷」,目的是要修正大家對於搖晃的觀念,會造成腦部傷害,都是非常猛烈的搖晃!嬰兒搖晃症幾歲最常見?台灣兒科醫學會指出,劇烈搖晃嬰兒是一種嚴重的身體虐待,常發生在未滿3歲的幼童身上,尤其以2-4個月大的嬰兒最常見.因此,建議家長和照顧者,在孩子3歲之前盡量避免搖晃.為什麼多數發生在1歲之前呢?根據以往文獻指出,許多嬰兒搖晃症的案例往往是大人情緒控管不佳所致,或者大人擔心吵到鄰居,將嬰兒抱起來左右搖晃,試圖安撫孩子安靜或入睡.嬰兒搖晃症原因有這些,8個危險動作別犯家長或照顧者在嬰兒哭鬧不安時,請不要用力搖晃嬰兒.嬰兒哭鬧不停的原因很多,可能是肚子餓、尿布濕了、想睡等生理因素,也可能是身體不舒服,例如脹氣、便祕、腸絞痛等病理性因素,務必先找出哭鬧原因,不要以用力搖晃方式來安撫.另外,拋高高遊戲沒控制好力道,也可能造成嬰兒搖晃症,以下整理出8個危險動作提供參考:NG動作1:用力上下前後搖晃嬰幼童.NG動作2:玩拋高高遊戲.NG動作3:抱著嬰幼童像旋轉木馬般旋轉.NG動作4:用力將嬰幼童摔在床墊或沙發上.NG動作5:讓嬰幼童乘坐沒辦法支撐頭部的機車.NG動作6:嬰幼童乘坐汽車時未使用安全座椅.NG動作7:把嬰幼童放在大腿或膝蓋上用力晃動.NG動作8:嬰幼童打嗝時,用轉圈幫助舒緩,但未注意力道,提高搖晃風險.嬰兒搖晃症症狀有7種孩子可能會出現不明原因的哭鬧、毫無活力、持續嘔吐、抽搐、眼睛焦距異常、嗜睡、陷入昏迷,這7種現象都是顱內出血、顱底骨折可能出現的症狀,必須立即送醫院.由於症狀通常當天或最慢72小時內會出現,事發後的3天內都是觀察期.到醫院一定要做腦部影像診斷常有1歲以下的嬰兒,因為抽搐被送到加護病房,若未做腦部影像診斷,例如如腦部超音波或斷層掃描,偶爾會被當做腦膜炎作治療,但抽搐卻無法因治療而停止,是因為高腦壓沒被處置到.這時,腦中一定要浮現「嬰兒搖晃症」的可能,照腦部超音波後,若有過多的硬腦膜下積液或出血,得到嬰兒搖晃症的可能性就很高.嬰兒搖晃症後遺症與傷腦有關發生嬰兒搖晃症的個案,腦部受傷後有約8成的比例會出現永久的神經學損傷,例如失明、癱瘓、學習障礙、語言障礙、動作發育遲緩、癲癇等.延伸閱讀:拋高高恐嬰兒搖晃症!這8動作千萬別做,72小時黃金觀察期搖晃嬰兒會腦出血?嬰兒搖晃症候群別再誤解,專業醫師來說明!小孩拋飛重摔!玩「舉高高」父失手,腦出血成植物人手好痛舉不起來,小心保母肘!孩子脫臼別做「5大NG」動作很重要!孩子「綁餐椅2小時」!11家長集體控施虐,7重點避開恐怖托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