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在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在遭遇困難或有負面情緒時會動手打人,爸媽、老師、同儕都挨過打,試了好多方法但是教養效果都不好,讓許多爸媽感到非常困擾又煩惱. 小小孩愛打人的行為,原因其實多重且複雜,家長務必要有耐心找出原因,並且持續且堅定的引導.文中分享五個重點提供參考,幫助大家抽絲剝繭,找出孩子愛打人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帶著孩子順利破關! 天生氣質個性不同,愛打人的「動機」就很不同a.認知型:如果孩子認為:不乖、不守規定就應該被打被處罰(因為家中成人是這樣教導的),就有可能在同儕的行為有狀況時成為「糾察隊」,想要處罰或制裁同儕不適當的行為,而出手打人. 成人必須調整居家的教養方式,避免這類型的孩子模仿成人侵犯身體界線(打人)的教導方式.當然還需要給孩子清楚的認知「目標」--「提醒」同儕,而不是處罰、制裁對方. b.模仿型:這類型的孩子其實「很好教」,但是他們很需要正向的「環境」,有正向的「典範」讓他模仿、學習,練習遵守正向的遊戲規則、團體規範. 可以試著調整教養方式(不打孩子、練習情緒管理),或者利用繪本,營造一個正向環境,或可以讓孩子學習的「典範」(父母自身、手足、老師、同儕).同時提醒孩子練習「用說的」或者示範理性處理情緒、面對衝突的方式.c.逆向思考型:有的孩子比較逆向思考或者不容易遵守傳統規範,對於團體中代表權威的角色(老師、父母)會常常表現出挑戰的態度和行為,容易讓人覺得「不聽話」「唱反調」. 面對這類孩子,成人更需要耐心並且持續的引導孩子--設定界線(打人會被「提醒」),堅定且一致的守住界線(孩子每次打人都會確實被「提醒」),做到「賞罰分明」. 當孩子發現:成人每次都會堅定且一致的守住原則和界線,才會願意遵守成人設定的規則、界線,打人、侵犯他人的行為就會逐漸減少. d.反應制約型:如果孩子是「心情好的時候就學的好,心情不好什麼都不做」,容易受情緒影響的類型,我們需要先帶著孩子練習「情緒管理(幫助自己冷靜)」這個功課. 當孩子情緒爆炸時,給孩子一個安靜、可以獨處的空間,陪伴孩子坐著、站著,透過「陪伴」幫助孩子穩定情緒.當孩子情緒穩定之後,再跟孩子一起釐清事件,找出溝通、解決的方法.這個類型的孩子通常在情緒穩定的狀態下,都很清楚知道自己應該怎麼應對,但是他們非常需要練習「情緒控制」的能力,才可能展現他的自控能力. 無論是哪種性格的孩子,什麼樣的解決方法,都需要「長時間」且「持續」的引導.給自己和孩子至少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堅定且持續的陪伴孩子練習,孩子才能累積足夠的生活經驗值,長出「幫助自己」的能力,改變愛打人的習慣.發展限制讓孩子「有口難言」、難以控制衝動,演變為愛打人三歲左右的孩子語言發展還不夠成熟,並且正在發展「自我」這個概念,加上三到五歲這個階段也是發展出更多更細密的情緒的時期,諸多因素加在一起,很多孩子就會有「衝動控制」的問題--情緒衝動、肢體衝動,就演變為愛打人. 改善愛打人的習慣的方式,就是「反覆練習」.練習控制自己的衝動--(可以的話)在孩子的衝動出現但是還未出手打人的時刻,就先攔住孩子,請他坐下冷靜.如果孩子已經動手打人了,「每一次」都一致且堅定的要求孩子坐下冷靜,觀察孩子的狀況或者詢問孩子「你準備好去OO了嗎?」,再帶著孩子練習「用說的」與同儕溝通,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愛打人也可能是因為人際互動經驗不足,被拒絕就要生氣動手打人孩子愛打人也有一種狀況是:孩子無法接受被他人拒絕,於是就生氣出手打人. 「被拒絕」是一種生活經驗,在成人的世界中已經很習以為常,因為我們有三四十年的生活經驗,才能淡然的面對被拒絕.但是孩子們沒有這麼多的被拒絕的經驗,所以在面對同儕「我不要借你」、「我不要跟你玩」的時候,挫折、沮喪、失望的情緒一來,很容易就會用「打人」來表達這些負面情緒了. 「增加被拒絕的經驗」當然是最佳的解決方案,但是成人還是很需要耐心,陪伴孩子宣洩負面情緒,「同理心」是在陪伴過程中很必要的能力.同理孩子被拒絕的情緒,接受被拒絕,同時練習尋找、發現生活中其他的樂趣,都是我們能夠幫助孩子的方式.家長教養態度更是改善孩子愛打人的關鍵,「一致」和「耐心」很必要當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時,家長如何反應當然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一致、堅定、持續的態度絕對是必要的,無論孩子的天生氣質個性是哪一個類型,要改變孩子愛打人的「慣性」,「時間」一定不會短,而成人的態度如果能夠越堅定一致,孩子改變的速度一定就越快. 當然這所謂的「快」,絕不是成人習慣的三五天或一個星期見效!「改變一種習慣」對我們自己來說其實並不容易,放在孩子身上也是同樣的不容易.給自己和孩子六個月到一年的時間,一致、溫和而堅定的陪伴孩子練習,絕對是不二法門. 愛打人的孩子需要「展現能力」的機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孩子或許會在某些情況下愛打人,但這並不表示孩子沒有優點.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孩子的優點、能力,給孩子機會展現自己的能力,並且具體的稱讚孩子,可以給孩子一個清楚的「生活目標」. 「我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幫忙做家事可以讓我有成就感」,當孩子因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正向的鼓勵和肯定,孩子會更願意嘗試讓自己變好,也就更能夠提醒自己不要用打人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了.愛打人的孩子心裡一定都有一個需要成人協助的「卡住的點」,了解孩子的性格特質,檢視居家的教養方式,增加孩子的生活經驗,都是爸爸媽媽可以嘗試的解決方案.「時間」「耐心」都是必要條件,持續練習、調整生活,我們都在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12月22日星期四上午10點「爸媽,您真的瞭解我嗎?」系列課程主題:「不知道、沒有想法?」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在podcast也可以聽到「夫人人生」喔!每週的新文章也都會錄製成podcast節目更多經驗分享、更多細節打開夫人人生podcast、打開耳朵就能輕鬆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