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看人時頭會歪一邊,好可愛呀!門診時聽到爸爸媽媽這麼說,醫師聽了「心驚驚」!!專業醫師人士會趕快評估是否有斜頸(wryneck)的發生. 斜頸在新生兒並不罕見,台灣的新生兒統計發生率約在0.3~2%,男嬰發生的比率略高於女嬰,右側發生率略高於左側,有5~8%的機率會合併髖關節發育異常,或是足踝部的發育問題,是一個不嚴重(非致命性),但如果沒有早期治療,小孩持續發展成長之後,後續會產生頗為麻煩的問題. 何謂斜頸?簡單說一下斜頸的成因,一般認為是在子宮內發育時,頸部肌肉受到擠壓或拉扯,引起缺氧造成的發育不良,最後讓單側的頸部肌肉組織纖維化或結疤成塊,當然就會造成兩側頸部的肌肉強度不同,而造成頭歪歪的,產生斜頸的表現. 有哪些人風險比較高嗎?懷孕時胎位不正發生的機率較高,可能讓小孩臉歪一邊、臉部不對襯、斜視、肩膀高度不一等情形. 下圖頸部用黑線示意的兩條肌肉,就是斜頸時發生病變的胸鎖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muscle),左側肌肉病變就是左側斜頸,右側肌肉病變就是右側斜頸,患側臉部發育較小,而且轉動困難(無法看向患側).寶寶有斜頸嗎!自行辨別斜頸7等級斜頸要怎麼發現?可以在寶寶出生後不久,於頸部摸到緊繃的肌肉或硬塊,而且硬塊逐漸變明顯,在4~6週時達到最大,之後有機會漸漸變小,可能在6個月到1歲間消失. 有些寶寶在硬塊消失後完全沒有異狀,但也有些寶寶即使硬塊消失,卻留下明顯的胸鎖乳突肌短縮的後遺症.臨床上建議,盡量早期診斷,如果有發現異常表現,如頭歪歪的或者爸媽摸到頸部腫塊,應盡快就醫,1歲前以復健物理治療為主,6個月前是肌肉軟化的關鍵期,如果持續沒有改善,2歲後就一定要開刀才能解決.通常1~4歲間是合適的手術時間,若是超過6歲才進行手術,即使肌肉的緊繃矯正了,臉部的發育也會永久受到影響. 臨床上把斜頸分成7個等級,等級越高,代表需要治療的時間越長.一般來說,越晚發現、越晚介入治療、胸鎖乳突肌越緊繃或有硬塊、頸部活動度左右差異越大,代表越嚴重,需要治療越長的時間,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斜頸的癒後有越好的影響.斜頸等級發現時間開始治療胸鎖乳突肌頸部活動度第一級<3個月<6個月輕微緊繃左右差異<15度第二級<3個月<6個月明顯緊繃左右差異15~30度第三級<3個月<6個月有腫塊左右差異>30度第四級<6個月7~9個月輕微緊繃左右差異<15度第五級<6個月10~12個月輕微緊繃左右差異<15度第六級<6個月7~12個月明顯緊繃左右差異15~30度第七級<6個月>7個月有腫塊左右差異>30度比較輕微的斜頸,有時只是局部的肌肉緊繃,沒有明顯硬塊,而且在剛出生時,也摸不太出來,這就要靠父母平時在家照顧時的觀察,重點有幾個:1.寶寶頭歪歪的,只愛看一側.2.親餵只愛一邊的乳房,換邊會大哭.3.翻身只會一側,另一邊翻不過去4.只會吃一邊的手手.(通常是好側) 若是在平常照顧有這些情形,記得在健兒門診打預防針時,請兒科醫師詳細評估,避免延後治療,醫師同時也會評估是否有髖關節或足內翻的問題. 斜頸治療2大建議一、復健治療可以分成三個方向:1.局部按摩.以寶寶能接受的力道按摩肌肉硬塊,每天3~4次,每次5~10分鐘.2.被動牽拉運動(每天10~15次,每次10~30秒)3.讓健側耳朵貼向肩膀.4.讓下巴轉向患側.(兩個動作可以連續做,或分開做) 二、寶寶頸部的適當擺位1.餵奶或玩耍時儘量誘使寶寶轉向患側.2.如果趴睡時,患側向上.(小臉向上)3.還不會翻身的寶寶,正躺時可用毛巾捲墊在健側(特別是頭部後方),讓寶寶的臉可以偏轉向患側. 早期認真治療,70%的寶寶可以完全恢復,不需要開刀,但如果到1歲後都還沒有改善,就需要小兒外科的介入,才能徹底矯正.延伸閱讀:寶寶溢吐奶好憂心!瓶餵9原則減少溢吐奶,醫警告:6種吐奶快送醫如何在親餵與瓶餵中輕鬆切換?嬰兒主導式瓶餵,7方法不會乳頭混淆!親餵到想哭…哺乳疼痛竟是這2大原因!兒科醫:「這問題」最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