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的幼兒園老師在聯絡簿上告訴我們,女兒這週的表現良好,各項活動都熱情投入,唯獨吃飯有些不專注,喜歡東張西望.我猜,女兒是吃飯吃太久,讓老師有點困擾吧! 「你吃飯時在看些什麼呢?」我問. 「外面呀?」 「外面的什麼?」 「就好玩的東西呀!」 我找了個機會,和女兒聊起這件事.我好奇她吃飯為什麼要東張西望,但她說了個半天,我有聽沒有懂.我猜她是沒什麼胃口,所以邊咀嚼邊欣賞周圍的「風景」.趕快餵一餵,比較省事啦!平常,女兒的吃飯速度就偏慢,通常是看心情.偶爾心情好、胃口佳,吃得又多又快,完全不用人催.若桌上的菜色不討喜,或當時身體疲累,或者不夠餓,她便一口飯咀嚼個老半天,一頓飯吃下來拖很久.接著,還會把碗推到我們面前,說:「餵餵!」.朋友的孩子和我女兒的年紀差不多.有一次,他問:「我兒子到現在吃飯,有時候還要我餵,你女兒會這樣子嗎?」顯然,這個問題不是只有我遇到.我點點頭說,會呀!「那麼,你會餵她吃嗎?」朋友問到重點了.「這個嘛!看狀況啦!通常是會餵……」朋友睜大眼睛,似乎很驚訝,又說:「真的嗎?為什麼?」「就……餵一餵比較快呀!」「真的!我也是這麼想,餵一餵比較省事啦!」朋友用一種找到知音的語調說著這句話.孩子這麼大了,該不該餵飯呢?如果幼教專家知道了,肯定會告訴我,要鼓勵孩子自己進食,尤其是,孩子已經來到幼兒園階段了.標準做法應該是,每次用餐時,把各種食物放上桌,讓孩子自行取用自己想吃的份量,直到用餐完畢才能離席.如果,孩子吃很久一直吃不完,或者明顯發現他已經不想吃了,家長可以問:「是不是吃不下了呢?」或者鼓勵他:「再吃一點,等一下才不會肚子餓喔!」.可以再給他一些些時間,若孩子還是吃不完,或面有難色,就可以把食物收走,不需要強迫孩子一定得吃光,或者一直等下去.這麼做,一方面讓孩子養成自己吃飯的習慣;同時,也不會讓孩子因為吃飯而倍感壓力.問題是,若照這樣的做法,孩子很可能只吃一點點,或者,把想吃的吃完,其他就不吃了,也就是挑食.身為家長看到這景象,總會擔心孩子吃得不夠或營養不均呀!但要求孩子自己把飯吃完,又要和孩子耗很久,哪來這麼多時間和力氣?所以,當女兒把碗推到我面前,說:「餵餵」時,我再怎麼想堅持,也常是不爭氣地餵了.餵一下,沒關係,彼此都解脫餵女兒吃飯時,一開始我頗有罪惡感;總覺得這麼做太過寵溺,剝奪她學習生活自理的機會.但後來,我越來越能接納自己.我考量的是,大人自己的需求也應該被照顧到.有時候,就剩下幾口飯,餵一下,大人小孩都能很快地鬆一口氣,至少不會讓餐桌像刑場.問題來了,當答應了女兒餵飯一、兩次;接下來,她便會比照辦理,沒吃個幾口,又把飯碗挪過來:「餵餵!」.我心想:可惡,這就是妥協的後果;大人幫忙越多,孩子越顯無能.其實,很多家長都知道,孩子餓了自然會吃得多、吃得快;不餓時,你逼他吃,對彼此都是折磨.只不過,孩子碗裡的飯菜還剩一堆,就是看不下去.我也是,對我而言,碗裡還有剩飯,我會感到罪惡,代表對食物的浪費.為了幫助女兒能夠把飯吃完,除了讓她避免正餐間吃零食點心外;我會觀察孩子每餐的食量,每次用餐時,幫孩子盛少量的飯,如果孩子要自己盛飯,我也會提醒她,取吃得完的份量就好.碗裡的食物少,孩子那「非得吃完」的心理壓力就小,也比較容易吃光.若在她感到厭煩前能自行吃光碗裡的食物,就不會吵著要「餵餵」了.如果還是要求「餵餵」,通常也只剩下一、兩口.時間夠,我會鼓勵她盡量自己吃完;趕時間,由我代勞也無妨.學習聆聽身體的飢餓訊號長輩看了可能會搖頭:「裝這一點點飯,怎麼夠吃?」.與其要求孩子每餐都要吃到一定份量,不如依循孩子自己的飢餓程度,來決定當下這一餐要吃多少.這能幫助孩子學習傾聽身體的飢餓訊號,餓了才吃,夠了就停.如此,孩子要求餵飯的次數便會下降,每回用餐對大人或小孩都不再是折磨.孩子因為吃完飯而受到肯定,將會累積成就感,對用餐連結起正向的情感,不再想到吃飯就痛苦.其實,我也會擔心孩子太過依賴,長大後無法獨立生存.但老實說,現在餵或不餵,孩子長大後,還是會自己用餐的.而堅持不餵的結果,很可能是大人小孩都痛苦.保持一些彈性,還可避免大人因為耐心用盡而對孩子破口大罵.彈性一點,營造輕鬆愉快的用餐氛圍更重要我也時常提醒自己,盡量不要去和別的孩子比較食量或用餐速度,看到別人家的小孩把桌上的食物一下子掃光,我當然也很羨慕,也會忍不住念我女兒個兩三句.但想起小時候,我也是胃口極差、身型瘦弱,母親每天為了讓我多吃一點而煞費苦心,我就覺得沒資格說自己的孩子.當時見母親愁容滿面,我也深感愧疚,但越是如此,越是吃不下呀!我相信,一個進食機制正常的孩子,自然會知道要吃進多少份量的食物才會足夠.在這個年代,吃多吃少都會活得很好,比起非得把飯吃光,在用餐時營造輕鬆愉快的氛圍,更是重要.至於,孩子說「餵餵」時,到底要餵還是不要餵,餵一點還是餵全部,就看你如何衡量與取捨.如果覺得自己的耐心快被磨光,就要大發雷霆,那就學我餵一餵,放過自己、放過孩子,也無妨.本文由<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延伸閱讀:說教,點到為止就好有了婚姻沒了自己,婚姻是夢想的墳墓嗎?重要的不是分工而是相互補位讓孩子體驗挫折,但不是刻意折磨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