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人:黃子秦/社工師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的互動過程,主要是透過口語進行溝通,來幫助我們認識彼此.如要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傾聽的能力至關重要.通常,傾聽可分為兩個部份,一個是透過專注讓對方知道自己很專心地在聽;一個是藉由正確的情緒反應、簡述語意或適切的摘要,讓當事人知道自己聽到了和聽懂了(曾麗娟,2010:207).有效的傾聽,能夠促進親子關係,是幫助孩子與家長建立信任關係的關鍵. 傾聽孩子的情緒與想法,成為他們的知己「家人」是孩子最先接觸的社會關係,再來才是同儕與朋友.因此,家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夥伴,也是首要的學習對象.特別是聽力受損的孩童礙於聽覺的限制,容易有不專心、不配合,或者影響人際互動、學習的情形.當家長察覺到這些警訊時,除了要盡早安排聽力檢查,釐淸其聽覺健康狀態外(謝耀文,2022),也請別忘了一併檢視孩子的心理狀態,家長可以嘗試運用以下技巧,成為孩子的傾聽者,找出行為背後的眞實原因. 傾聽技巧1:運用身體語言表達接納及關心肢體動作是重要的非語言展現,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艾根(G.Egan)研究發現,SOLER模式可以幫助我們放鬆及減緩對方的防備心:•Squarely:面向對方.•Open:開放的姿態,放鬆手臂自然垂放.•Lean:身體微微向對方前傾,表達有興趣及投入的想法.•EyeContact:適當的眼神接觸,使對方有被關注與尊重的感受.•Relax:放鬆,以溫和放鬆的身體狀態及情緒態度,讓對方能自在地與我們相處.當大人與孩子互動時,可採取蹲下或是坐著,縮短身高及眼神互動距離,調整為與孩子眼神平視的高度,避免因身體姿勢讓孩子感受到由上而下對話的壓迫感. 傾聽技巧2:引導表達,讓孩子多說一點傾聽孩子說話時,務必給予孩子充裕的表達機會.尤其擔任聽損兒的傾聽者時,依聽損程度不同,可能影響孩童的口語發展,多給予時間,讓孩子多說一點,並透過適時的話語引導,創造出更多的表達機會,就可以讓聽損兒說出自己的心聲.例如使用開放式問句,引導孩子練習描述更多想法,如,當聽損兒突然拔掉助聽器時,可以先詢問孩子,聽聽他的回應,再加上觀察,可幫助我們推測是因為耳朵悶熱不舒服、或是對助聽器好奇等狀態. 傾聽技巧3:嘗試讓孩子感受到「我在乎你」並試著了解他的感受及想法當孩子需要被傾聽時,家長需專注在孩子身上,避免一心二用.不妨約定一個可以專心陪伴對方的時間,在安靜舒適的獨立空間裡,放下手機,讓彼此不受外界打擾,給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同時也能感受到傾聽者的在乎及尊重,對聽損兒來說,也是學習留意、專注及尊重他人的最佳示範. 傾聽技巧4:整理摘要重點,釐清、解釋孩子想表達的內容如果遇到孩子有情緒、發脾氣、無法淸楚的表達需求時,家長可以試著協助孩子做摘要整理,釐淸孩子想要表達的重點內容,同時與孩子重複確認接收到的訊息,是否為他想表達的.我們可以簡短的覆述傾聽到的內容,避免添加自己的主觀描述,例如,你生氣是因為你覺得不舒服,你不知道該怎麼辦.盡可能貼近孩子的主觀感受,從口語與非口語方面掌握訊息,也可藉此陪孩子練習當傾聽他人時,歸納重點及前因後果的連結能力. 同理孩子的感受,讓傾聽後的回應更溫暖運用傾聽技巧了解孩子的想法,並摘要重點回應時,若能適時掌握同理技巧,就能傳遞我們包容、接納孩子所有情緒與感受表現.這需要不斷地練習在傾聽時放下主觀意識及自我的價値觀,提醒自己不批判、不糾正,客觀接納孩子的狀態.例如,聽損兒在上學後,可能開始排斥配戴助聽器,詢問理由時孩子只回應不喜歡,因為別人都沒有戴,或許我們當下只是覺得:「你的耳朵需要啊!、「你比較特別阿,何必在意別人有沒有!」,甚至直接請老師規定孩子不准拿掉,而沒有去理解孩子不喜歡的原因,可能來自於被同儕關注,或是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的感受,而非眞的不喜歡配戴. 我們的主觀反應可能會讓孩子疑惑,自己的「感覺」是錯誤的嗎?我不該有這樣的「情緒」嗎?我們迫切想要解決問題的主觀意識,可能導致孩子因此隱藏眞實的感覺及行為背後的問題.所以請先站在孩子的立場,同理孩子,陪伴他認識及接納自己的情緒,不喜歡、討厭、難過、挫折……擁有這些情緒沒有關係,重要的是,我們會陪他一起度過,當孩子感受到被同理時,我們的回應才更具有支持的溫度,這也能幫助我們建立孩子同理及尊重他人的心,讓我們前面的良好傾聽不會在回應的這刻失效. (完整文章刊載於 No.42雅文聽語期刊 傾聽,讓你我更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