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久沒有問問自己想要的是甚麼、聽聽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對許多上一輩、老一輩而言,「賺錢、結婚生育、供房子」是人生的三位一體,忙忙碌碌地把生命庸庸碌碌地過完,不談甚麼理想夢想.有一位青少年最近跟他的父母爭吵,他認為他們活得太庸俗,彷彿生命的意義之類的哲學命題對父母來說毫無價值,而最讓他生氣的是爸爸的回答:「有什麼好問的?沒錢就沒意義呀!」然後,他帶著失落的心情問母親的意見,她則說:「理想又不能當飯吃!哪來這麼多夢想,你也不要想太多,太不切實際了!」這些話令這位青少年很心痛,不是因為媽媽沒有過夢想,而是她的態度表達了一種「夢想是可以隨意放棄」的過度現實主義.他說:「這代表媽媽曾經像是個活人,但後來她就死掉了,她不再思考、也不再追問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也許會有些人認為這僅僅是青少年的浪漫與天真,只是他們未受社會現實洗禮下對人生的樂觀幻想.然而,不論他未來能不能「現實地」適應社會一點,我卻看到他比他的父母和許多大人更真實地「愛自己」.也就是他在物質至上的社會與家庭中,按下暫停鍵,好好停下來感受自己的需要:他需要「生命」、他需要知道生命有何「意義」、他需要有一些能回應這些問題與需要的「同理者」.我很喜歡聖經中〈瑪竇福音〉中耶穌說的一段話:「你們讓小孩子來罷!不要阻止他們到我跟前來,因為天國正屬於這樣的人.」(19:14)小孩子本能地追問著生命、愛、自由是甚麼!大人則往往阻止孩子們繼續思考這些事.精神分析師佛洛姆(ErichFromm)這樣說過:不要貪心、不要滿腦子理論,而是每天抽空半小時去回想、感受昨天所發生的事情,問一些簡單的問題,如一邊走路一邊沉思:「我昨天感覺疲倦,但前一天睡得很好,那我為什麼會疲倦呢?」然後再問問自己:「我是感到焦慮嗎?」如果確實感受到焦慮,那可以進一步去想:「我為什麼會焦慮呢?」大人就是貪心且滿腦子充滿理論的人,他們已經無法安靜下來,沉思生命的本質.就連疲倦了,也無暇放鬆下來休息,無法感受自己心中的感受──也許你已經遺忘了自己的需要.愛自己,就是一步一步來,重新感受並發現那些被你忽略的事,那些孩子們很愛惜的無聊但無比重要的事.※此文部份摘取或改編自筆者發表於﹝臉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