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最安全的地方,沒想到最擔心”最近接送小孩時,大家討論的都是新北市幼兒園 彩虹藥水 餵毒(藥)事件的後續(怎麼政府都沒有判決、怎麼都沒有給一個明確的交代、怎麼都被性騷案淹沒了…)現在大多是不得不委託托嬰的雙薪家庭,爸媽們原先期盼將小孩交給幼兒園,寶貝們可以快樂學習成長,卻沒想到必須要留意小孩是不是也出現新聞中孩子的情況時時變得提心吊膽 >< 與其被搞得心慌慌,趁著週末跟隊友討論,有沒有正向的作法避免類似事情發生?以下歸納三點,提供媽咪們參考:一、預先評估就讀機構是否符合條件🌟師資經驗對應照護孩子的比例是否合乎標準 畢竟老師也是人,即便現在生育率不高,但若不是經驗老道的老師,全班30個小朋友鬧起來嚇人的程度也是考驗老師的 耐心🌟是否裝設監控設備 提前了解幼兒園環境是否安全,例如:有監視器可以幫助追溯情況,也可事先向街坊探聽學校的口碑 (But隊友說:「妳這無法治本呀,萬一學校跟你說故障了不就沒輒」 好吧,也是有可能🤔) 二、機會教育建立認知能力 我發現現在的小孩太早熟了,跟我們小時候乖乖玩沙根本天壤之別 與其擔心小孩會不會發生什麼情況,不如我們早點讓孩子參與跟了解, 甚至不用等到老師教 例如:媽媽為什麼垃圾桶裡面有紅紅的衛生紙,會痛痛嗎 我就順勢說:這是MC、也叫生理期,每個發育成熟的女生每個月都會有,是幫助身體排出不好的東西 如此一來,將來小孩遇到不理解的事情時,同樣也會回饋給父母知道 三、先懂孩子才教育,不壓抑小孩情緒 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但卻忘了孩子發展漸漸完成是在6歲之後,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常常不小心被牽著走、理智線斷掉怒吼,總是叫小孩:「安靜,不準哭」或是問小孩:「為什麼哭?為什麼尖叫…..?」 這樣的連環式權威教育法,心理學分析只會造成小孩未來更壓抑,也會哭得更久更大聲,我們都不希望長大後跟孩子有隔閡,卻忘了小小的身體 現在可以表達的詞彙很有限,希望小孩不吵不鬧這點 根本上是違反自然的發展安全感建立期-孩子一歲前:通常用哭鬧表現生理需求,父母抱抱安撫,即時回應他都能增加孩子安全感與哭鬧的現象豬狗嫌時期-孩子2歲前到3歲後:這歲數最可愛,但因為自我意識逐漸提高,想要自主控制的掌控性比較強,又開始伶牙俐齒的說話期,情緒一來就會「歡必霸」,此時最考驗的是父母的耐心與智慧,引導小孩處理情緒、用對的方式表達心事解決問題 是彼此的功課 以上兩個時期是很重要的,讓孩子有事情時像朋友般願意傾吐,而不會選擇埋在心裡或是自己在錯誤認知中療傷、錯過了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克服問題的時機~ 延伸閱讀:遏止虐童事件-三個特徵檢視和預防幼兒受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