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grain-corn-stalks-spike-mature-4357683/「比起別人,我應該是很幸福了,我怎麼可以還這樣抱怨呢?」說這句話的,是在社福機構擔任社工的筱群,負責家暴及兒少保護案件.那天,他在研習課程中提案討論手中的案子,邊報告,邊嘆息,甚至無力地流下眼淚.我見她狀況不佳,找了課程空檔私下和她聊聊. 她告訴我:「我手上的案子,一個比一個棘手,而且,越累積越多,我實在分身乏術!」 「這些孩子,每一個都是如此不幸,好需要被幫助;但我卻很難抽出一點時間,好好地去關心他們每一個人,我真的覺得很對不起他們!」 「上頭會要求我們的績效,還不斷交辦其他業務,有個報告我已經拖了好幾個月沒交……」說到這裡,筱群已經泣不成聲,情緒崩潰.她不斷吶喊著:「我真的快撐不下去了!」 在多重角色間的拉扯,卻無法做好任何一件事我靜靜地聽她說,讓她好好地宣洩情緒.一會兒,她情緒稍微緩和,她接著說:「我每天都忙到好晚才下班,實在對不起我的家人.我女兒才三歲,正需要媽媽的陪伴,但…..常常我回到家時,已經沒力氣陪她玩了!」 這種無法兼顧工作與家庭,而對孩子有著一份歉疚,是許多忙碌的現代父母,普遍會有的心情. 「上週末,我本來想要好好動筆撰寫拖延已久的報告,於是請婆婆幫忙帶孩子一天;沒想到,那天我只是懶懶地躺在沙發上,什麼都沒做;下午,我又出門去逛街,看了場電影.我的報告一個字都沒寫,還把女兒丟給婆婆,我實在是個壞心的媽媽!」 筱群在多重角色間拉扯,一方面想要把工作完成,做一個稱職的工作者;一方面又想陪伴家人,當一個合格的媽媽;另一方面,又渴望讓自己休息,照顧自己的身心狀態. 「這幾個月,我每天都心情低落,脾氣暴躁易怒,我有點懷疑,是不是得了憂鬱症,該去看精神科了!」 為什麼不能抱怨?我問,同事間是否有人能夠支持他,幫她分擔一點工作?她說,同事都對她很友善,常常安慰她、鼓勵她,也提醒她要多休息,別過度自我要求. 「可是,我沒有呀!我把標準放得很低了,但我仍然做不好!而且,我手上的案子,別人也分擔不了,他們也忙得不可開交!可是,他們很少抱怨,生活依然過得很好,每天可以談笑風生、充滿能量,但我卻如此頹廢!」停了一下,她冒出一句話:「唉!真丟臉,我竟然在這裡抱怨這些.」「為什麼不能抱怨?」「說起來,我已經比很多人幸福多了,他們都過得去,我卻為這點小事在抱怨不休……」「你的意思是,你不可以感到難過,不可以感到痛苦嗎?」被我這麼一問,她愣住了.一會兒,她的眼淚又掉了下來.我很好奇,她想到了什麼?「天呀!我竟然不允許自己難過,連要心情不好都不可以!」 比起他們的苦,我算得了什麼?我對著她點點頭:「是呀!妳發現了呀!」如果一個人,連好好感受痛苦、沮喪或憤怒的權力都沒有,那麼,在面對苦難時,就真的完全無能為力了. 筱群身為一個助人工作者,她的身心能量已經被掏空殆盡了,出現明顯的職業倦怠與專業枯竭.但是,她仍要求自己得振作起來,去照顧那一個又一個受苦的靈魂. 在她眼裡,比起那些被虐待、受性侵或忽略照顧的孩子,她的這一點苦,哪能算得了什麼?於是,筱群要求自己不能抱怨、不能痛苦、不能覺得無力,否則,他的內心便會充滿愧疚——對不起服務對象、對不起這份工作、對不起自己的職責. 帶著過度嚴苛的道德期許看待自己她處在近乎失控的狀態中,對工作、家庭及自己的身心反應,都失去了掌控感.她覺得自己隨時要崩潰,越是如此,越是用盡力去撐住自己,不讓自己倒下. 我不知道,是什麼支撐著她,讓她沒有垮掉,依然願意繼續下去? 「我覺得,我是個幸福的人.幸福的人,就該幫助別人.享受越多,就該付出更多.」我想,這是她踏入助人之途的初衷,卻也是把自己綑綁住的魔咒. 在重大災難事件中幸運生存下來的人,常會出現一種稱為「倖存者內疚」(SurvivorGuilt)的心理狀態,因為自己死裡逃生,而有愧對死者的強烈自責感受.雖然,他們知道這一切都是老天造化弄人,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但就是有一份深深的愧疚,揮之不去. 然而,在助人者身上,則常可以看見「不允許自己抱怨」的心態.因為,比起那些受苦受難的被協助者,自己能好手好腳、心智健全、家庭完滿、經濟尚可,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呢? 再者,自己受到老天眷顧,卻沒有用盡全力去拯救每一個受苦的人,想到這裡,就覺得自己實在罪該萬死!當助人者帶著如此嚴格的道德期許來看待自己時,便容易忽略,自己也有脆弱的一面,可能在助人中受到創傷,也很需要療傷止痛. 你可以決定,要不要接住自己的痛苦聽完筱群的訴說後,我告訴筱群:「現階段的你,確實就是很無力,對任何事都束手無策.然而,至少有一件事你是能掌控的,就是,決定要不要接住自己痛苦.」「什麼意思?」「就是,難過的時候,就允許自己感到難過;沮喪的時候,就允許自己可以沮喪;無力的時候,就承認自己很無力.就算是再堅強的人,也可以脆弱;就算是再幸福的人,也可以感到痛苦.痛苦不是罪過,是真實的感覺,你不需要為此內疚,你可以心疼自己.」 筱群對我點點頭,擦擦眼淚,露出微笑.本文由<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延伸閱讀:有機會支配自己的生活時,哪怕只有一點點,都會比較有希望感別把父母的失望,與自己是否有價值劃上等號!讓孩子體驗挫折,但不是刻意折磨孩子甘願在關係中,就只當個搖錢樹?如何面對「不被需要」的失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