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東彥諮商心理師適度的挫折,是成長;過度的挫折,是創傷沒有父母親是完美的!有時,若父母親能適度展現自己的不完美,反而會給孩子帶來成長.因為這會讓孩子知道:眼前不完美的父母親無法永遠都幫上忙,所以在必要時刻,孩子只能學習自己去面對困境.在每次面對挫折的過程時,孩子也就跟著成長了一些.不過,若父母親提供給孩子的愛與關懷,遠低於孩子所需要的,例如:過度疏忽、偏心,或是發生了虐待事件等,諸如此類的情況就可能會產生心理創傷.簡單的說,適度的挫折會讓孩子成長;但是過度的挫折,就可能給孩子帶來創傷.當孩子遲遲無法從父母親身上獲得基本的愛與關懷時,這會讓他們心中產生失落感.孩子們會覺得自己失去了父母親的愛.此時,面對自己想要,但卻無法獲得的愛時,這些孩子們又會怎麼把它討回來呢?偷竊:依靠自己,去拿到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對於那些沒能在成長過程中獲得足夠的愛的孩子們,他們的內在是匱乏的.對於一個內心匱乏,且又缺乏愛的人來說,他們通常很難看見自己所擁有的.他們所能看見的,大多是自己所匱乏的.因而,他們的心中可能都時常想著:「別人擁有的都比我多」、「別人擁有的都比我好」.對這些孩子們來說,正因他們難以看見自己所擁有的,而傾向看見自己「所沒有的」,這會增添了他們心中的失落感與匱乏感,認為自己擁有的東西真是少之又少.失落、羨慕、忌妒、憤怒等情緒,很可能就逐漸萌芽.「為什麼我不能擁有我所想要的東西?」可能是這些孩子內心深處的心聲與困惑.為了緩解失落、羨慕、忌妒、憤怒等情緒,於是他們出手了.當他們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他們也同時給獲得了一個證明:「我可以靠我自己,拿到我想要的東西!」或許,偷竊很可能代表著:「一個人要靠自己,去拿到他所想要的東西.」而為什麼要強調著「靠自己」呢?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可能缺乏了一個讓他可以安心依賴的對象.偷竊:一種拯救親子關係的方法在許多偷竊的孩子身上,常可以看到一個現象.他們將自己偷來的錢拿來買零食與飲料,分送給朋友.此時,身邊的大人便會質問:「你哪來的錢?」或是他們會將偷來的文具放在書桌、書包或是鉛筆盒等「顯眼」的地方.這些現象讓人深感困惑.這些孩子們似乎都在玩一個遊戲:「精心策畫」一場竊取戰,然後又透過「粗糙」的手法來處理偷來的東西,好似他們做了一個陷阱,等著讓自己被揭發一樣.如此看來,他們看似並非真的需要這些東西,他們的物質生活也並不匱乏,既然如此,他們為何而偷呢?當父母親所提供給孩子們的愛,不僅遠低於孩子們的基本需求時,甚至還嚴重疏忽、虐待,甚至遺棄這些孩子,對這些孩子來說,這樣的親子關係就如同死去了一樣.為了挽救親子關係,孩子透過偷竊行為引發眾怒,讓父母親不得不關心自己,或是當偷竊行為出現後,父母親可能遭受到學校老師或是其他人的壓力,而必須不得不好好「控管」自己的孩子.換句話說,當偷竊行為被發現後,父母親在盛怒下,不得不將眼光落到孩子身上的那一刻,孩子已經成功的把父母親給「偷」回來了.他們重新獲得了父母親的關注,就在那一刻,這似乎讓原本「死掉」的親子關係,重新活了過來.偷竊:復仇記對於無法被父母親所愛的孩子們,他們既渴望著愛,但又明白自己無法迫使父母親給出愛.久而久之,心中自然累積了不少怨懟與憤怒.偷竊,或許是一種孩子們試圖挽救親子關係的方式,但是也很可能同時滿足了復仇的願望.在父母親千思百想各種防堵偷竊再次發生的策略後,一旦這個孩子又「偷」了,這個孩子無形中的「攻擊」了父母親,父母親也必須坦承自己的「無能」.接下來的情節或許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父母親因為挫折而感到盛怒,對孩子嚴厲的責備或打罵.當父母親越是憤怒,越是挫折,就越是證明這場復仇記的演出已經成功!孩子盼望讓這段親子關係起死回生這些孩子的本意絕非要攻擊父母親,也並非要證明父母親的無能,他們所想要的表達的是,想要被愛,卻又無法獲得愛的憤怒,是一種對於親子關係的失落,以及對於愛的期盼.本文由<創傷、發展與療癒>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延伸閱讀:當個全腦教養的家長 親子對話5步驟,理解孩子的心情和需要「再也沒機會叫你爸爸」被撕裂的心需要被理解,而不是評論和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