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他學習態度很消極、不愛唸書、成績都考不及格,我怎麼唸他都沒用.要麻煩你多多開導他了!」「心理師,我跟他說他都不會聽,他比較會聽你的.你可不可以幫我跟他溝通,不要每個假日都和同學出去!」「老師,他現在一心想談戀愛,怎樣讓他好好唸書,不要心思都在男朋友身上?」這是我在國中輔導現場,常常聽到的話.你有發現嗎?我們以為的溝通,其實是想「控制」孩子朝我們理想的方向前進,是家長對孩子的期待,不是孩子自己對自己的期待.父母希望孩子可以專注在課業上、積極進取;孩子希望擁有更多自由、希望能掌控自己的生活、重視同儕、想與同儕有更密切的互動.在青少年時期,家長和孩子的期待可能很不同.當家長和孩子的期待不同,家長所謂的溝通,其實是想讓孩子乖乖「聽話」.當我們帶著主觀的想法期待孩子改變,美其名是「溝通」,其實本質上是「說服」.而這個階段的孩子,期待從父母那邊得到自主權,自然想挑戰規範.因此,當孩子感受到「你不在乎我的想法,你只是說你想說的」,他就會閉上耳朵,或是敷衍了事,但行為沒有任何改變.如果你管的嚴、罵得兇,有些孩子甚至會開始反抗權威,對父母頂嘴、咆哮,甚至離家出走.孩子消極、反抗的態度,讓父母更加焦慮.因為焦慮,父母說的更多,孩子就更不想聽.我們會以「叛逆期」來形容青少年,其實這也代表著︰我們仍想掌控孩子,希望孩子聽我們的話.面對孩子的成長,父母可能感受很複雜,像是同時感受到「欣喜」及「失落」,欣喜著孩子的長大、成熟;失落則是發現孩子不再那麼需要我們了.孩子也不再像之前一放學回家就滔滔不絕地和父母分享學校的事,孩子開始有「秘密」,父母可能會失落的發現,自己的地位完全不如同儕.孩子不在父母身旁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他們在學校待了一整天,去補習、去社團、和同學出去玩,回家忙著趕作業、寫報告、準備考試,親子交集減少許多.孩子甚至試圖想要離父母遠一些,排斥過分親暱的舉動,像是不想再和媽媽在馬路上牽手,這也可能讓媽媽感到受傷.這些,都代表孩子長大了,他正在為未來能離家的那一刻做準備.因此,這個階段的父母,需要練習的是︰開始學習放手、不要擔心過多,以及給孩子多一點的空間.處理自己失落的情緒也很重要,理解「孩子不是不重視你,只是他表達愛的方式不再是黏在你身旁」.真正讓情感延續的,是「關係的品質」,如果孩子在家中感受到的是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而不是被否定、被控制.那麼,就算孩子將來長大離家再遠,他會知道不管怎樣都有一個家在等他;遇到挫折和困難,他知道有一個避風港,可以回來充電、再出發.本文由<蔡宜芳心理師的心靈港灣>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延伸閱讀:當你有把自己照顧好,就有力氣好好回應孩子你和另一半的關係好嗎?別讓孩子成為父母的「情緒配偶」孩子常忘東忘西?3原則培養自律、2作法擺脫「健忘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