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所以善良,有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這段話出自電影<寄生上流>.上星期,我在高鐵站旁的停車場,因為無法順利繳款而在出口處動彈不得,幸好有一位親切的女孩前來解圍.她幫助我從大排長龍的車陣中脫困,還指引我如何出場.重點是,她根本不是停車場的工作人員,沒有必要這麼熱心!我實在感動,但我也自問:「如果是我,會願意這麼做嗎?」恐怕不會!然而,是什麼阻礙了我向人伸出援手?有可能,我覺得這不關我的事;有可能,這件事吃力不討好,沒必要被誤會還受氣;有可能,我實在很忙;也有可能,我會想,反正會由停車場的員工來處理就好……. 三不五時,我就會收到邀我參與論文研究的信,寄信者請我花幾分鐘幫忙填答問卷.每次收到這樣的信,心裡浮現念頭就是:「又來了!」不過,我幾乎都會幫忙填答,即使需要花上大把時間,有時還會協助轉傳.我確實對此感到厭倦,但我仍然願意幫忙,為什麼?原因無他,我也曾受人幫助過.在我還是個研究生時,當我邀請陌生人幫我填答問卷時,大部分的人都樂意幫忙,讓我得以順利完成論文.當時,我就想,往後如果遇到研究生需要協助,我能幫一定幫.這樣的行善動機,是出於互惠或感恩從小我們就明白,「好心有好報」、「助人為快樂之本」的道理,但需要你伸出援手時,你不一定會選擇「做好事」.這時,你會覺得自己很「自私」嗎?我想起,電影<寄生上流>裡的一句台詞:「有錢所以善良,有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我都自顧不暇了,哪來的善心?這麼想,我好像就沒那麼自私了,是嗎?然而,「利他」和「自私」就一定處在對立面嗎?有沒有可能,做好事的動機之一,其實也是出於自私.像是,小時候我好想在路上撿到錢,不是我需要錢,而是撿到錢送到學校訓導處,會在隔天升旗時被表揚為「拾金不昧」,我其實是想獲得好評. 這個世界確實需要更多人做出利於群眾的善行,才會更加進步.問題是,驅使或阻礙一個人行善的原因錯綜複雜.<善行:透視善意背後的深層人性,我們如何成為更好的人?>的作者阿曼.法爾克(ArminFalk)透過行為經濟學研究,剖析影響人類犧牲奉獻的各種因素.這些研究成果相當精彩,也十分有意義.在個人層面,我們能有意識地去除那些阻礙行善的絆腳石,讓自己當個更好的人;在群體層面,政府或組織能找到鼓勵人們表現善良的方法,像是,更願意在公車上讓座,或者,開車時更願意禮讓行人等.本文由<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延伸閱讀:有機會支配自己的生活時,哪怕只有一點點,都會比較有希望感別把父母的失望,與自己是否有價值劃上等號!讓孩子體驗挫折,但不是刻意折磨孩子甘願在關係中,就只當個搖錢樹?如何面對「不被需要」的失落感家長必修課題!心理師點出「5個教養方式」是把孩子的心越推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