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姵瑩諮商心理師為什麼我們要成為內在父母,最重要的是無論是原生家庭的父母也好,其他的主要照顧者也好,他們一直以來所帶給你的影響直到現在仍然還存放在你的人格裡,也因為如此,我們容易用他們對待我們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很多人有一個說法是,幸福家庭養出來的孩子很容易再次複製幸福;相反的,從不幸福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也很容易複製「不幸福」,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在於,那個不幸福很多時候是在我們人與人之間彼此互動的模式與對待方式.比如你每天回到家,家人總是板著一張臉,時常對你挑三揀四,甚至學生時期的你好不容易拿了95分考了第一名,還是被說還不是沒考滿分,有什麼用.諸如此類這種被挑剔的感覺其實就會存放在你的內在,我們常會說它就會成為你的內在父親或內在的媽媽,若長時間被這樣挑三揀四對待的人,內心就很容易時常出現這股空洞感.即使已經到了30歲、40歲,甚至50歲的年紀,你回首望過去,你還是有著這樣空洞的感覺,使得無論是你的成就感、對這個世界的貢獻,或是你在你生命裡頭的累積,你都存不了.也許你在工作拿了好成績、完成一個很重要的專案,經理、同事也都幫你拍拍手,但你看著薪資單上的獎金,你還是會出現「那又如何」的感受,就好像回到小時候考了95分的你,得到了同學、老師的掌聲,卻依舊沒有得到家人為你拍拍手.而這種沒有得到「家人拍拍手」的感覺就會時不時出現在你人生中的各個階段,並且成為你對待自己的方式喔!本文由<愛心理>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黃子佼的萬言書:除了自殘和悔恨外,還可以再做的事你有問過另一半這些問題嗎?代表你超沒安全感非常沒安全感?小心!其實你是用母親的眼光經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