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之盈心理師父母的回應,就像迴力鏢當大人被孩子挑戰時,這的確是個壓力情境,尤其再加上生活瑣事和其他煩惱,我們會希望此時能夠「有效率地」處理孩子的問題,拿回父母的權威,阻斷孩子情緒不佳、惡言相向的狀態.的確,阻斷孩子惡言相向是相當重要的教導,但大人往往會因為感受到權威的淪陷,開始對孩子烙狠話、威脅、利誘、詆毀、評論、給予負面的語言回應,希望能藉此扳回一城.而當我們急著「用效率解決問題」、「先將權柄拿回來,做好父母位置」時,我們和眼前孩子的隔閡就越來越大.以下情境,請各位爸爸媽媽可以試著回答看看:當孩子問你問題,你給了答案A,但他沒有當下採納,反而跑去問同學、同學父母、補習班老師,得到了BCD選項,最後他發現你說的答案A最有道理,於是過兩天後他回來跟你說他選擇A.此時,你的反應是?1.「早就跟你說了吧!你還不信,以後聽我的!」2.「你怎麼這麼笨,需要想兩天,你知道四十八小時多珍貴嗎?浪費時間!」3.「你看看,你看看,還去問別人,我說的就是最對的,竟敢懷疑我?」4.「怎麼說,最後選擇A的原因是什麼呢?你是怎麼決定的?」你的直覺反應是哪一項?如果答案是4,那麼恭喜你已經掌握機智父母的要領.如果你的答案是123,可以想一想的是,你覺得哪一種回應,最能「讓孩子長出自己的判斷能力?」當我們在孩子有了答案,回頭想跟你分享的時候,跟他爭輸贏、表示你很聰明,或是要他未來都聽你的、抱怨他浪費時間……,出發點假設都是希望能讓孩子更有效率的「做出判斷」,尤其是能夠傳授你的厲害觀點,讓他變得跟你一樣厲害,但「毒素」就藏在這些影響關係、削弱孩子能力的話語細節中.這些有「毒素」的語言包括:「早就跟你說了吧!」、「你怎麼這麼笨」、「你如果不會想,就不是我的小孩」等貶低、勒索的話語…….我們可以激勵孩子,也可以適時刺激,但要視孩子的特質而異,更何況,許多話語已經不是激勵的範圍,而是對孩子的人身攻擊和大人的情緒發洩.從國小階段過渡到國高中階段,孩子會想證明自己依然是「好的」、「有能力的」、「有影響力的」,這些需求若無法從家裡滿足,孩子可能就會想要尋求外力,此時就變成找朋友、找幫派、找錢源、找情感的支持、找只認同自己的對象等問題行為.所以,當父母使用貶低、勒索的行為話語回應前,我們要先有一個認知: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是不會突然具備能力,突然變得會全面思考的.就像青春期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因為他們的網狀結構髓鞘並未包覆,所以他們無法靠自己解決,通常得需要靠和大人協商及討論,才能找到相對應的辦法.最傷人的,便是父母的謾罵和譏笑,你只要記得,孩子的反應有多強烈,就表示他有多在意.他們要的是「被允許」、「一次次教導」、「一次次練習」,不是謾罵和嘲笑,或者一味的「盲目相信」卻沒有學到任何緣由!本文節錄自:禾禾文化<孩子的叛逆,都是想求助:爸媽崩潰前,先搞懂青春期的孩子怎麼了!解鎖半熟大腦X賀爾蒙的生理風暴,穩定數位焦慮,停止親子內耗>一書延伸閱讀:多數父母做錯了!面對「不要不要」,接納孩子情緒成為恆溫照顧者育兒是最漫長的自律之路如此才能面對孩子澄澈的眼光育兒沒有捷徑、沒有暫停、沒有回頭有些關卡需要時間來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