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依附類型:安全型、焦慮型、逃避型、混亂型.建立安全型依附關係,嬰幼兒時期是關鍵,多給予擁抱、親吻溫暖肢體接觸,並在不同年齡階段回應孩子需求,持續穩定地發展依附關係.本篇分享各年齡階段8個教養建議 快速目錄:一、依附理論是什麼?依附需求是本能二、4種依附類型介紹●安全型依附●焦慮型依附●逃避型依附●混亂型依附三、建立安全型依附8個教養建議一、依附理論是什麼?依附需求是本能依附理論是由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Bowlby)提出的心理學理論,在嬰兒期至幼兒期,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媽媽)之間的早期依附關係,對個體的自我價值感、人際關係和應對壓力的能力產生深遠的影響.「依附」指的是:與媽媽保持親密距離,接近性的行為模式.這種依附需求,是嬰兒與生俱來的本能,也是求生存的必要條件.心理學家做了恆河猴實驗,將幼猴分開,分別放置餵奶的鐵絲媽媽和絨布媽媽,八成的幼猴選擇提供溫暖觸摸的絨布媽媽,大於供應生理需求的鐵絲媽媽.證實了肢體接觸和關懷是愛的本質,早期建立穩定且愛的依附關係,讓孩子可以自由地探索外界,並在需要時回歸安全基地.二、4種依附類型介紹心理學家也做了陌生情境實驗:讓 1-1歲半的嬰兒待在陌生環境,請媽媽暫時離開,幾分鐘後再度出現.藉此觀察幼兒的反應.由實驗得知:陌生環境與母親是否在場,影響孩子混亂程度.學者提出4種依附類型,反應兒童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展現出的不同行為模式.●安全型依附:媽媽出現,孩子很快尋求安撫,狀態穩定而平靜.安全型依附的幼兒,在與父母的分離與重聚中表現得較為自在.當孩子感到有需要時,他們信任父母會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愛.安全型依附有助於建立健康的情感關係,促進孩子的自信和獨立性.孩子心聲:我需要你,我知道你就在那裡.一切都很好,我也很好.● 焦慮型依附:媽媽出現,孩子依然感到焦慮.焦慮型依附的幼兒,在與父母的分離與重聚中表現出明顯的焦慮.孩子對分離感到強烈擔憂,但在父母回歸時難以被安慰.可能經歷當出現關鍵需求,父母的對待不一致.焦慮型依附的孩子時常看見自己難受,排除與他人親近.孩子心聲:一次你在,下次你就不在了.我永遠不知道是否該依靠你.● 逃避型依附:媽媽出現,孩子迴避或很慢迎接.逃避型依附的幼兒,表現出對父母的獨立和避免依附的行為.孩子分離時不表現出明顯的焦慮,對父母的情感連結較為冷淡.反應了早期階段缺乏情感支持或拒絕身體接觸.逃避型依附的孩子,表現出退縮、孤立、對學習沒興趣,缺乏人際關係.孩子心聲:我很快明白我是單獨一個人,不管環境如何,你從來不會出現在我身邊.● 混亂型依附:媽媽出現,孩子有時迴避或反抗.混亂型依附的幼兒,在與父母互動中出現矛盾、混亂.可能經歷了父母的恐懼、虐待或其他不穩定的情境,導致在依附關係中體驗到混亂和不安全感.混亂型依附的孩子,對人過度警戒,極度敏感,人際互動不穩定.特別注意:依附關係是一個動態歷程,並非一成不變.隨著時間和經歷而變化,人們有機會發展新的依附對象,來改變早期的依附模式.三、建立安全型依附8個教養建議建立安全型依附著重在嬰幼兒時期,並在不同年齡階段適應孩子不同的需求,持續穩定地發展.以下是各年齡階段的建議做法:嬰兒時期(出生至2歲):1.提供溫暖和親密感:嬰兒需要感受到父母的親密感,這可以透過擁抱、親吻和溫暖的身體接觸.2.適時回應需求:注意並即時回應嬰兒的基本需求,例如哭聲代表的飢餓或不適,以建立對照顧者的信任.幼兒期(2至6歲):1.提供穩定和可預測的環境:創造一個有規律的日常生活,這有助於孩子感到安全和有安全感.2.鼓勵自主性和探索:提供機會讓孩子自行探索環境,同時確保有一個安全的基地,讓他們在需要時能夠回歸.學齡前期(6至12歲):1.促進親子互動:積極參與孩子的活動,建立親子互動,透過共同參與創造美好的回憶.2.理解和尊重感受:聆聽孩子的感受和意見,展現對他們的尊重,有助於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青少年期(12歲以上):1.尊重隱私和獨立性:青少年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獨立空間,父母應尊重他們的隱私,同時提供支持和指導.2.建立開放的溝通:鼓勵開放而尊重的溝通,讓青少年感到他們的聲音被聽見,同時提供正面的回饋.想要提供孩子安全型依附,首先父母要先擁有安全的依附關係.建立安全型依附的關鍵是建立信任、提供支持、尊重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並對孩子保持一致性.親子教養需要爸爸媽媽共同且持續的努力,幫助孩子積極、自信,連結良好的人際關係,促進健康發展.卡蘿琳持續提供新手爸比、媽咪們最新育兒衛教資訊,研發適合嬰幼童體質的營養補給品.歡迎加入新會員,免費領取「贈品券」兒童維他命CD350錠 (原價199元,限量前300名),消費滿1元即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