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Evelyn食品技師/食品研發專員炎炎夏日晚上叫來三五好友,找個熱炒店,來點生猛海鮮配啤酒,可說是最舒服不過了.然而在35年前,臺灣曾發生上百人食用了西施舌貝料理導致麻痺性貝毒中毒的事件,甚至有人因此不幸死亡,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西施舌成喜宴上的奪魂料理?西施舌貝的肉質非常鮮美,吃起來就如蚵仔與生蠔的綜合體,脆口且軟嫩,而野生的西施舌貝難捕捉,市場上並不普遍,所以過去臺灣中南部盛行人工繁殖西施舌貝.然而屏東縣一家養殖場因水域環境受到毒藻污染,沒有做毒性監測,無人知曉麻痺性貝毒已經漸漸累積在西施舌貝體內.直到民國75年1月1、2日這短短兩日,有116人食用來自該養殖場西施舌貝後,出現神經性中毒症狀,才揭發了這起環境污染所造成的食品中毒事件.更嚴重的是,其中有2個案例是在傳統的桌菜喜宴上,吃了令人垂涎三尺的炒西施舌貝料理而中毒死亡,是不是令人難以置信?致命毒素來自麻痺性貝毒這個致命的毒素統稱為麻痺性貝毒(paralyticshellfishpoison),人類麻痺性貝毒中毒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200多年前,直到西元1957年才從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巨型奶油蚌(Saxidomusgiganteus)分離出麻痺性貝毒一系列毒素中毒性最強的化合物,命名為蛤蚌毒素(saxitoxin).其毒性大約是氰化物的40倍(以小鼠口服半致死劑量分析),且還不易藉由加熱等烹調方式破壞,是個非常穩定的劇毒,世界各地的沿海地區幾乎都發生過中毒案例. 毒性產生來自食物鏈這種毒素並非貝類自己產生,而是來自於牠們所攝食的渦鞭毛藻或藍綠藻.當水域環境裡的一些浮游藻類突然暴發性大量繁殖(通常是因為受到污染),此現象便稱為「藻華」,藻華若是發生在海邊使海水變成粉紅色、紅色及褐色,又稱為「赤潮」或「紅潮」.這些大量繁殖的藻類同時會產生各種藻類毒素,毒素再藉由食物鏈的傳遞進入甲殼或軟體動物等體內累積下來,他們對毒素耐受性高所以不會死亡,不幸的是人類若誤食這些蓄毒的貝類就會導致麻痺性貝毒中毒.這種毒素的症狀發生得很快,含麻痺性貝毒的水產品剛入口時,唇舌立即有刺痛麻木感,並蔓延至臉部、頸部與四肢,亦有頭暈、嘔吐、運動失調、吞嚥困難、語言障礙等症狀,嚴重時會因呼吸麻痺而死亡,過程相當痛苦.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解毒劑,只能採取活性炭吸附毒素的方式,或是在發生呼吸麻痺時給予支持療法,在呼吸器的幫助下維持呼吸道的暢通.政府嚴加把關確保無中毒風險幸好現在政府每年皆會嚴密監測貝類產區的藻相與環境,維護水域環境並減少環境污染,同時對水產品進行毒性監測,大大降低了產生麻痺性貝毒的風險,所以後來就沒有再發生麻痺性貝毒中毒案例.當然大眾還是應避免食用來路不明的水產品,更要一起維護好環境避免水資源受到污染,以降低食用水產品中毒的風險.審稿編輯:李依文延伸閱讀▶熱帶魚好看但可以吃嗎?張口之前你應該知道的事!▶拜日本養殖業者所賜河豚端上日本平民餐桌▶食物中毒最常見的兇手:微生物汙染參考資料▶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快速查詢,氰化鉀Potassiumcyanide(1990).▶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麻痺性貝毒(Paralyticshellfishpoison,PSP)(2021)▶高雄市衛生局(1986).高屏地區麻痺性貝類中毒之調查.高雄市衛生局,2(2),13-14.﹝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