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對自己的打扮很有想法的小孩,中國風背心配上蘇格蘭裙,再來個襪子配涼鞋,很前衛很有風格,媽媽除了課題分離之外只能驚嘆. 如何判斷是積極暫停,還是懲罰性暫停?積極暫停與過往我們所認知的罰站、淘氣椅或關房間、關廁所等懲罰性暫停不同,你可能會問,到底哪裡不同?不都是暫停嗎?我們可以從以下三點來判斷. 1.給孩子調整的時間積極暫停背後的念頭是「給你一點時間調整」,而懲罰性暫停背後的念頭是「給你一點顏色瞧瞧」,當所抱持的念頭不同,延伸出來的態度就會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我們的念頭是給孩子吃點苦頭,或嘗點教訓,相信說話的口氣不會好到哪裡.但是如果念頭是:他需要一些時間調整,對於孩子的失控,或許能更多一份同理與尊重. 2.讓人感覺更好積極暫停是讓人感覺變好,而懲罰性暫停讓人感覺更不好.積極暫停是為了讓情緒平靜下來,也讓感覺好起來,而懲罰性暫停卻完全相反,往往讓人感覺羞辱與受傷. 3.孩子有主導權積極暫停是主動的,而懲罰性暫停是被動的.孩子可以參與決定他的調整角要在家中的哪裡,也可以決定要如何布置角落,要放哪些東西.就如同一個孩子可以安心待著的秘密基地,孩子有主導權,可以決定自己何時去、何時離開. 而懲罰性暫停的地點通常是成人決定的,孩子沒有權力決定要待多久、能不能走,只能被動地被要求服從,更容易產生對立.一般而言,如果我的狀況ok,我會在一旁陪孩子調整情緒. 那天是我肚子很餓,加上小孩一直對我咆哮(無法溝通),於是我告訴他:「我現在狀況也不好,我感覺很餓也很無奈,我也需要調整,我們可以先各自找地方調整情緒.」他才跑進房間裡大叫跟跺腳,而我蠻驚訝他會這樣做,因為之前他幾乎都是大叫不要!他不要調整!他不要去!他就是要在這裡!他就是要玩!一直到近幾次,孩子才開始主動使用積極暫停,我自己的解讀是:「孩子長大了(Vicky目前五歲半)」所以一些教養策略才比較推得動. 那如果孩子沒有進去,繼續留在原地崩潰呢?剛剛有說我當時的狀況不好,如果我勉強自己陪他,無視自己的需要,我鐵定會跟著失控.所以我會告訴小孩那我去其他地方調整,先離開現場. 有人問:「這樣孩子會不會覺得自己的情緒沒被理解與接納?」我得坦白回答:「或許會吧!」但比起失控可能說出或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還不如先保持距離,以策安全,這其實也是一種積極暫停.目標是降低傷害,事後再來想想看可以如何修復與優化.覺察到自己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去積極暫停,而成人一定比孩子更容易發覺,所以建議可以先從成人自己開始,以身教示範當我們有情緒時,除了罵人以外還可以怎麼做. 同時建議在開放看得到彼此的空間調整,一方面孩子看得到你他比較安心,另一方面孩子可以觀察到你是如何幫助自己恢復平靜.我們家孩子雖然在房間會關門,但不會鎖門,我也不會隨便去開,彼此尊重,也彼此信任. 更重要的是,從每次的經驗中學習照顧自己,如果你已經快缺氧了,你得有自覺,先幫自己戴上氧氣罩,再幫孩子戴上.並思考該如何調整,讓自己有充足的氧氣,在之後遇到類似的狀況,身心都能更有餘裕. 最後要說,積極暫停只是邁向親子共好的其中一項策略,更多時候還是得依照當下不同的狀況,考量自己、他人與情境後採取適當的行動,而你能運用的資源與工具越多,就越能應對不同的教養困境與挑戰. 正念育兒共好家庭意識父母口羊太太張瑋玲時尚與阿桑只有一線之隔延伸閱讀:理智斷線的那刻,孩子不懂我們的憤怒,只知道:「原來這東西比我更重要」孩子情緒失控,爸媽也爆走?醫:只要撐過90秒就好怒火上來,我知道自己快失控了!有情緒不教養,鼓勵、擁抱、轉換解決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