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嬰幼兒聽覺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是在3歲以前,若此階段沒有足夠的聽覺刺激,可能會造成語言發展不全或緩慢,間接影響孩子的自信心、社交溝通技巧及耐挫力等各項能力的發展.依國健署統計,台灣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的比例約為千分之三.但有些孩子可能在出生過幾年才出現聽力異常. 資深聽力師蔡明憲表示,及時改善嬰幼兒時期的聽力問題,是語言發展的關鍵.目前台灣採取的是一三六早期療育的原則,出生後1個月內完成聽力篩檢,篩檢陽性個案3個月內確診,確診的聽損個案建議在6個月內開始進行聽能復健.所以,最好是愈早確診並盡快安排相關治療為上策. 3歲定一生,把握孩子的聽覺發展關鍵期由於聽覺是學習說話的必備條件之一,唯有學會如何去「聽」,才有辦法進一步開口「說」.據統計,超過半數以上有聽損的孩子們都曾有過不好的人際相處經驗,由於自身的生理障礙和過往累積的人生經驗,容易讓他們將一切問題都歸咎在自己身上.而這樣的錯誤歸因會不斷瓦解他們的自信,一旦完全喪失了信心,便可能對一切都抱持著負面的態度. 在多篇探討聽障生遭遇霸凌行為的相關文獻指出,外觀配戴聽覺輔具和聽障生遭遇霸凌,其實並不存在顯著的關聯性,問題的癥結點反而是在缺乏有效的社交溝通能力,使得孩子無法順利融入群體之中,被誤解成是自私或沒禮貌的人,甚至導致衝突的產生. 「戴好戴滿」是培養溝通力的第一步一旦確診為聽障,家長切莫驚慌,如果能盡快確定孩子的聽損類型,也能早日給予必要的訓練和協助. 在確定聽損程度及類型之後,會透過聽覺輔具給予適當的聲音刺激.不過,除了輔具之外,聽與溝通的訓練更是關鍵的一環,透過訓練引導孩子發揮聽覺潛能,同時適應輔具所提供的聲音並建立聆聽習慣至關重要. 現今常見的聽力輔具大致可分為助聽器及電子耳,其原理並不相同.助聽器的作用在於將音量放大,電子耳則是透過在耳蝸內植入電極,將聲波轉換為電波,直接刺激聽覺神經. 家長們除了幫孩子選配適合的助聽器並建立全天配戴的習慣之外,讓孩子儘早學習傾聽的技巧及發音的方法,才能慢慢理解聲音並說出有意義的語言,建構出自信心及穩定的溝通能力.因此,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才能有好的聽語能力及社會技能發展.本文由<醫美時尚>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延伸閱讀:母體免疫力反撲!心悸、體重變化大…產後易患自體免疫疾病有症狀才診斷多是「晚期」…晚期膽道癌活不到1年,3警訊快就醫!直腸癌一定要切除肛門?大便會從肚子出來?達文西手術增「保肛率」,健保可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