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有一位40歲的男士,因為左腰痛來到急診室.」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林柏霖醫師表示,「檢查發現,居然是心房顫動造成的血栓流到腎動脈,而造成腎臟中風.」 經過醫療團隊緊急手術,取出左腎動脈裡的血栓,成功保住了腎臟.林柏霖醫師說,為了避免心房顫動持續形成血栓導致嚴重併發症,建議患者要積極處理.該患者選擇接受冷凍導管消融術,順利恢復正常心律,也預計未來再度中風的風險會降低. 心房顫動為臨床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好發在6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因此隨著台灣人口老化的趨勢,患病人口的比例也越來越高.林柏霖醫師說,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等皆是引起心房顫動的危險因子.另外,像是甲狀腺亢進、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會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 心房顫動是心房受到異常電訊號刺激而出現快速且不規則收縮,在台灣的盛行率大概是1%至2%.林柏霖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發作時大約20%的病人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完全不曉得自己的心律有問題.由於心室收縮的速率可能忽快忽慢,患者可能出現心悸、胸悶、頭暈、虛弱無力、呼吸急促等症狀. 同時心房顫動可能導致血液滯留,而漸漸形成血塊.林柏霖醫師解釋,當血塊脫落,隨著血液流出心臟,就會造成嚴重併發症.比如血塊流入冠狀動脈,會造成心肌梗塞;血塊流入腦部,會造成腦中風;血塊流入腎臟,會造成腎中風;血塊流入腸系膜,會造成腸中風;血塊流入四肢,會造成肢體中風.這些併發症都相當棘手,可能導致失能,甚至危及性命. 林柏霖醫師強調:「心房顫動會大幅提高中風的風險,最好能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治療!」 民眾可以透過例行性健檢中的心電圖診斷心房顫動,不過尚有部分患者屬於陣發性心房顫動,偶而發作後過一陣子又恢復正常心律.林柏霖醫師說,若必要時可使用24小時連續心電圖或是植入式心律監測器,長時間紀錄心律,才能夠正確診斷.目前則有些智慧型穿戴裝置亦提供測量心電圖的功能,若發現心律異常的狀況,務必盡快就醫,由心臟科醫師進行判讀. 積極治療心房顫動,才能降低中風風險 心房顫動的治療方式,可以用ABC口訣來說明.林柏霖醫師說,A是Anticoagulant(使用抗凝血劑);B是BetterRhythmControl(積極控制心律);C是Comorbidity(治療共病症),針對心房顫動患者,必須同時治療各種共病症,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 使用抗凝血劑,能夠避免形成血液形成血栓.林柏霖醫師說,在控制心律方面可以用藥物或手術的方式來治療心律不整,手術方式包含傳統電氣燒灼術與新式冷凍導管消融術. 心房顫動手術治療是以心導管的方式進行.林柏霖醫師說明:在接受半身麻醉後,醫師會從患者鼠蹊部的股靜脈穿刺,放入導管延伸到右心房,再從右心房穿刺進入左心房. 由於導致心房顫動的異常電訊號大多來自肺靜脈,所以手術目的就是阻隔異常電訊號的傳遞.林柏霖醫師解釋,傳統電氣燒灼術是在肺靜脈周圍進行點狀燒灼,而冷凍消融術是使用冷凍球囊,利用低溫造成連續性電訊號的破壞. 「傳統電氣燒灼術是以導管前端,沿著肺靜脈開口周圍,一點一點地進行燒灼.利用熱能讓局部組織發生凝固性壞死,阻斷電訊號.」林柏霖醫師說,「新式冷凍導管消融術,是將一個球囊放入肺靜脈,接著注入液態的冷凍劑,讓球囊的溫度下降到攝氏零下30度至50度,造成一圈連續性的冷凍損傷阻隔異常電訊號.冷凍導管消融術的優勢在於手術時間約可縮短一半,大約兩個小時左右.因為手術時間短,安全性就會提高,也可以降低病人在手術過程中,因為時間過久而感到不適的發生.但還是提醒,若病患面臨術式的選擇,必須根據自身狀況和醫師討論,才能選擇最適合患者的方案!」 「針對心房顫動,一定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林柏霖醫師說. 年紀較大、具有危險因子的民眾要注意自己的心律是否規則,定期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一旦發現有心房顫動,特別是陣發性心房顫動或者已經造成症狀的心房顫動,都要積極介入治療,利用藥物或手術的方式,將心房顫動的問題根除. 貼心小提醒 心房顫動發作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是心房顫動會造成5倍以上的中風機率,是個非常需要重視的疾病.林柏霖醫師叮嚀,建議大家平時要好好控制血壓、血脂、血糖,維持規律運動及正常作息,避免抽菸、喝酒. 如果出現心悸、頭暈、胸悶、無力、呼吸急促等症狀,便要盡快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心房顫動才能降低中風的機會!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