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試著從孩子的立場與角度去看問題,會發現我們不僅能保持中立,也可以透過看見孩子的問題,陪伴他們一起面對情緒風暴,以及解決問題.我經常提醒家長們,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需求,每一個情緒背後也都有其他需要被接住、安撫與呵護的深層情緒.安撫,或者安慰,絕不是說「沒事,別哭」「不要生氣」,就能停歇了.而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以同理心,溫和而堅定地關懷孩子.「你真的很生氣,對不對?」「你現在需要大吼大叫,才能讓心裡舒服一點,是嗎?」指出孩子的真實狀態,說出發脾氣、生氣背後需要被接住的感受,對孩子,對我們,都會幫助.「我很抱歉你那麼難過」「我看到你流著眼淚,是不是真的好難過」「心裡面真的很不舒服,是嗎?」面對孩子的情緒,可以就我們對孩子所看見的,哪怕只是一個眼神或非語言溫柔地回應,孩子的內心,都能感受到那一抹抹的溫暖與支持.憤怒在人類生存演化下被留了下來,憤怒是相當原始的一種情緒感受.憤怒的出現,是一種求救訊號,希望得到幫助.因此,憤怒的本質,並非是要得到被羞辱、被貶低、被責罰,或被冷暴力對待.憤怒,好比一座橋樑,連結起我們與孩子之間,通過情緒風暴,連通到內心世界,看見彼此的真心與需要.當我們對孩子感同身受,不因孩子誇大、甚至瘋狂的情緒,而大發脾氣,反之是去擁抱、包容孩子時,我們收穫的不只是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感受,孩子也會因為如此而開始從我們的互動與身教中,也學習開始掌握自己的感受.我經常提醒家長,我們可以生氣,但不要對孩子發脾氣.我們也不要害怕孩子發脾氣,同時,也要富含同理心且堅定地設立界線.害怕孩子發脾氣,導致界線不明確,可會養出無法控制情緒、予取予求的小皇帝寶貝呢!家長也可以學習著判斷,此時是孩子的糾結需要被轉移,還是我們要正面迎向情緒.我發現,有些家長會因為擔心自己無法承擔與忍耐孩子的情緒,在孩子發脾氣時,一直要轉移注意力、帶著孩子到處運動,或者一有哭鬧就給糖、給餅乾,如此,只會讓孩子與大人遲遲無法學習如何了解與控制自己的感受.正面迎向情緒,對一些人來說,絕不是輕而易舉的.所以,一定要練習,陪伴孩子帶著勇氣,學習如何與自己或自己的情緒共處.讓孩子習得,面對情緒感受不是一件可怕的壞事,而是在我們踏入了情緒的未知領域之後,認識、擁抱,也去感受自己的情緒,便找到與之共在的模式.當我們從未知到已知,就開始擁有能力和力量,接受情緒帶來的挑戰,一步一步從呵護孩子,到孩子可以呵護自己,甚至轉而呵護別人,那就是我們要達到的情緒EQ能力之一.現代孩子壓力大嗎?我想不同的時代,壓力肯定都有,只是每個人所感受到的壓力不一樣.如何適當的宣洩情緒,反而是現代孩子需要的.多數孩子被規則規範、大人的情緒守則給限制住,太多的不可以,讓孩子拘束、壓抑著.所以有時候情緒一爆出來,就沒完沒了.因此,情緒需要「在需要時」,就能得到抒發與釋放.成長期,我們不斷在建造、創造、奠基、建構....不允許破壞、搗亂、釋放、宣洩、自由.情緒的能力需要被建構與培養,但是情緒能量,卻是需要被釋放與宣洩的.我們被允許建構情緒能力,卻鮮少被允許釋放情緒能量.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會帶領孩子認識生氣時的可以與不可以,當有情緒時,用「可以」的適當情緒抒發方式,代替取「不可以」的行為.透過透過吹、捏、壓、丟、踩、撕等大動作,來讓情緒徹底釋放.孩子們果然盡責呢!玩得超開心.「自由」果然一直都是人類心靈深處的需求之一.外畫生氣與生氣塗鴉牆生氣從身體釋放,以及釋放到圖像創作中的歷程與結果,都是差不多的.只是圖像創作更多時候,帶來了映照,像一面鏡子,照出我們生氣情緒的多層式模樣.而生氣塗鴉牆,也是一種外化情緒的歷程,把情緒能量釋放到白紙上,將外在牆從空到有的過程,我們的內在狀態也就從有到空.內在的空,是讓心休息.但是這個空,卻是滿意、滿足與舒暢的.當裝滿廢氣負面情緒的心靈空間淨空了,這個空,讓我們多了許多主意、想像,得以徜徉其中,也得以有元氣,繼續找尋新的東西裝入內心.內心空,心就會靜.本文由<諮商心理師郭蕙寧.寧寧老師>授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延伸閱讀:虎式教養雙面刃!心理師:缺乏4種能力,壓抑比負面情緒更可怕孩子5歲後,「不順意就哭鬧」,心理師:背後是更深的同理需求給0-3歲寶寶愛的禮物:溫柔撫觸,改善分離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