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人:黃子秦/社工師從孩子出生起,家長肩負著照顧及教養等任務,聽損兒家庭更增加了醫療及早療的需求得去完成.早療之路相當漫長,若我們在過程中能常常發掘、肯定孩子的長處及優勢,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能更以正向眼光看見自己的價值,因而更有自信心. 看見孩子優勢,發掘孩子潛能「優勢觀點」強調發掘人的優勢及周遭環境的資源,相信人是有潛能去應對困境.其基本概念中提到「增權」,增權並非直接給予能力,而是協助發掘自己的潛能(謝秀芬,2016). 舉例來說,我們會看到聽損兒聽能學習需要加強與協助的弱勢,但以優勢觀點來說,則是看到孩子為了能與他人互動、建立人際關係或完成課業,而努力適應輔具及配合早療的耐心毅力,這個不放棄的精神是他能夠應對困難的潛能與優勢.若家長能以優勢觀點的態度給予正向教養,孩子也因而較有自由發揮的空間與能力,發掘更多的潛能. 社會心理發展階段與孩子自信心養成相關根據心理學家Erikson(ErikHomburger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理論,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是一生中持續不斷的,而嬰幼兒到步入青少年前的階段,是培養自信心的重要時期.若能穩定的完成前一階段的任務,下一階段的課題就比較不會受到影響.以下分享不同階段的心理發展重點: ◆信任v.s不信任(trustversusmistrust):嬰兒時期(0-1歲)在飲食、安全照顧及關愛上得到滿足,能較順利的與他人建立信任感.反之若基本需求無法滿足,嬰兒可能會感到危險,進而無法順利信任他人.家長此時期可以盡量滿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如充足的飲食、良好的睡眠. 聽損兒此時期正經歷確診,及助聽輔具嘗試階段,過程中也會遇到許多家人以外的專業人員,如聽力師、門診醫師.假設檢查時有吃飽睡好,也較能幫助孩子順利完成檢查,或接納他人的互動. ◆自主v.s羞愧(autonomyversusshameanddoubt):幼兒時期(2~3歲)開始有自我意識,不想受到他人干涉或限制,覺得自己可以獨力完成,順利完成時會產生自信心,若是失敗時被大人苛責,可能讓孩子產生自我懷疑,感到羞愧而沒有信心嘗試解決問題. 且此時期幼兒開始會有語言表現的差異,而聽損兒的聽語能力考驗著他們是否能順利的與他人建立溝通方法及人際互動,如果常常因聽不清楚或表達不出來,他們可能會對說話失去信心,或是沒有自信用口語方式溝通,所以家長可以多多鼓勵孩子練習先用說的,並肯定孩子說出口的勇氣. ◆主動v.s羞愧/罪惡感(initiativeversusguilt):幼兒(3~5歲)大多已進入幼兒園,開始會想表現自己,此時期幼兒需要練習自主及配合團體規範的能力,若幼兒能主動完成自身事務,且行為受到肯定,就能穩定建立自動自發的精神,養成對自己事務的責任感. 這時幼兒想做大人不允許,或給太困難的任務,在無法達成的狀況下,幼兒會產生罪惡感或羞愧,過多的挫折經驗可能會導致幼兒不想嘗試、被動配合及低自尊的感受.所以這個時期家長可與早療老師或學校老師討論,了解聽損兒發展現況,多營造適合其能力的機會,讓聽損兒有挑戰感,又能順利完成任務,協助其累積正向經驗. ◆勤奮v.s自卑(industryversusinferiority):幼兒(6~12歲)此時已進入小學階段,若在此時期能主動完成學校課業及家庭期待,則正向經驗能促使他養成勤奮努力的性格,較能勇敢面對困難及挑戰.反之過去及現階段累積過多的失敗經驗或環境造成的障礙,則可能會形成自卑、沒有信心、害怕失敗的性格. 此時期聽損兒將面臨更大量的聽覺學習環境,積極運用教育輔具協助,會是幫助聽損兒適應的一大助力,家長也可以與孩子討論,瞭解其希望大人如何給予幫助.由上述各發展階段的說明,我們可得知,幼兒的正向行為及成長經驗,與接觸到的家人、教師等密不可分,若能以鼓勵、肯定及陪伴來幫助幼兒度過不同時期的課題,對其自信心及自我肯定的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 建立孩子自信的互動策略 先同理,多肯定:孩子的成就、名次並非最重要的,儘管結果不如預期,請家長先試著同理,看見孩子的「努力」.在對結果做出評價前,先看到孩子經歷、努力、用心的過程!不僅能夠發現孩子的獨特,並建立良好親子互動關係. 有理由的稱讚:可以先從特質或良好的習慣開始,減少盲目的稱讚孩子或別人給的條件,例如:你長的好可愛、你的衣服好漂亮、你的玩具好帥…等.找到具體的理由,例如:你有好習慣,吃飯前會記得洗手、我看到你很細心的完成作業、你很勇敢挑戰沒做過的事情、謝謝你注意到我需要你的幫忙、你有好好照顧你的助聽器等. 回顧正向事件:每週與孩子回顧,互相說出或寫下一件值得認同的事情,陪伴孩子記得自己正向的行為或經驗,提升自我認同的信心.也可以透過孩子眼中的我們,了解自身沒有發現的亮點.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向經驗、鼓勵、認同,是幫助他們穩定建立自信的重要養分,家長的期待有時可能超出其年齡所能理解或完成的能力,少一點比較,多一點愛,陪伴孩子接納自己、肯定自己、喜歡自己. 參考資料:1、陳國泰(2018).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在負向人格特質的中小學生輔導之應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8,7(12),頁124-131.2、張宏哲審閱,林哲立,邱曉君,顏菲麗合譯(2007).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二版),第三章評估社會功能的心理層面,頁82-83.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3、謝秀芬(2016).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技巧(四版),第二章社會個案工作理論,頁76-83.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4、在家這樣做,培養出孩子「健康的自信」,2019-12-30,博克重子.https://reurl.cc/3X5oz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