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或許只知道蒙特梭利是來自西方的理論,但對於新生命的概念,與東方有哪些相呼應之處呢?在蒙特梭利觀點中,教育是「生命的輔助」,且這個協助必須自孕期子宮中開始.你發現了嗎?這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胎教」.每個寶寶出生時,其實都已具備了龐大潛能,當他們生命的珍貴能被看見、被尊敬,所處的家庭與學校環境也能符合發展需求,孩子便可以達成自我實現.成人的行為,深深影響生命重要的前3歲蒙特梭利醫師認為,人類的發展,是堆疊在先前的發展之上.因此,對3歲前的孩子來說,每位與孩子相處的親密成人,包含父母、保姆、家人、其他照顧者或教育者,都要了解自己應「做」或「不做」哪些事,以輔助孩子自然發展、實現自我潛能.畢竟,人是生活在群體之中,不管是人與人、父母與孩子的連結關係,都會對彼此未來的發展大有影響.一位精神科醫師SilvanaMontanaro,撰寫了<生命重要的前三年>這本書,她提到,人都具備自我調節與自律的能力,但在孩子出生到3歲這段期間,卻經常會受到成人的影響,而無法正常發展、實現潛能.生命什麼時候開始?理論上,自胚胎著床於媽媽子宮中,即是孕期的開始,若加上胚胎尚未著床的兩週,也就是最後一次月經的第一天起算,正常孕期總共約10個月.然而在蒙特梭利觀點中,胚胎著床於子宮時,就已經與環境、媽媽的身體建立起積極溝通的關係.到了孕期第5週,寶寶就擁有一顆能維持血液循環的小心臟,而他的血液與媽媽共享,媽媽也持續提供他所需的氧氣及養分,彼此建立了更加緊密的連結.對此,Montanaro醫師表示,母子在孕期至產後1年的親密經驗,對彼此後續的個性、健康、學習力、與關係等面向,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孕期感官經驗,如何為寶寶建立身體圖像?大家所熟知的五官發展,都是出生後才需要正視的,事實上並非如此.根據2010年的聽覺與記憶研究顯示,30-38週的胎兒是有短期記憶的,當他們初次聽到喇叭的聲音,可從超音波影像中看見寶寶心跳攀升,且呈現扭動反應.反覆撥放幾次後,研究團隊也發現胎兒已經習慣、不再感到驚訝,因為它們對聲音已經產生了記憶.由此可知,寶寶很早就開始與所處的子宮環境互動,並透過五官反應,吸收對他出生後有幫助的訊息.以下,簡單介紹Montanaro醫師在<生命重要的前三年>書中提到的五種感官發展:1.觸覺觸覺是人類第一個發展的感官,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環境資料來源.在子宮裡,胎兒可以觸碰到羊水、臍帶、子宮壁,以及他自己的臉與嘴巴.當喪失其他溝通方式時,觸覺也是人用來溝通的器官,而其帶來的愉悅,將伴隨人類終身.因此,每次的「觸碰」,都是觸碰方與被觸碰方互換、建立關係的機會.例如:媽媽在孕期時,可以輕微按壓腹部、感覺寶寶在腹中的動作,除了喚起父母對寶寶的敏感度,彼此也能提前建立情感依附.2.嗅覺嗅覺是人類第二個發展的感官,在孕期2個月左右開始,子宮裡的胎兒會透過羊水接觸到氣味,包括媽媽吃的食物、喝的東西等氣味.3.味覺在孕期3個月左右,味覺開始活躍,從超音波影像中可以看見,媽媽吃的食物味道,會透過羊水傳遞給胎兒,所以各種甜味、苦味,都會促使寶寶做出吞嚥、皺眉或身體動作等反應.因此,結合味覺與嗅覺的記憶,當寶寶出生、進入離乳期時,通常會對記憶中熟悉的味道接受度較高.例如:習慣吃辛香料食物的媽媽,未來生下的寶寶也更能接受辛香料食物的味道.4.聽覺聽覺結構,會在孕期的2至5個月間完成,當寶寶出生後也會持續發展.在子宮裡,胎兒可以聽見媽媽身體內外的聲音,包含媽媽的心跳聲、呼吸聲、說話聲,或是其他家人的說話聲、寵物叫聲及音樂等環境聲.尤其,胎兒在腹中會吸收母親語言的節奏、為母語學習做準備.因此,媽媽在孕期時,可以每天和寶寶說話、唱一首歌給他們聽,這種刺激對於胎兒而言,是一個安全感來源,也能幫助大腦與身體達到平衡.5.視覺視覺是人體最後一項發展的感官,約在孕期的7-9週左右,才開始逐漸發展.根據研究顯示,寶寶的眼睛在第27週就可以睜開,但對於光的感受器,則會在出生後才能完成發展.Montanaro醫師表示,以上五種感官體驗,會幫助胎兒提前建立自己的「身體圖像」,包含身體的形狀、各個部位的相互關係、自我覺察溫度、重量及位置等能力.若爸媽在寶寶出生前後,就能利用不同感官經驗,引導孩子區分身體圖像,未來,他們就越能在一個與他人共享的環境中,完成自己的個體化經驗.在接納新生命到來前,媽媽就像是一個間接連結寶寶,與他未來出生環境的過濾器.在生理上,媽媽的健康會影響到胎兒,包含進食分量、呼吸的空氣品質、是否飲酒、熬夜等等;心理層面,媽媽對懷孕的信任感、情緒控制,以及是否準備好接納新生命的到來等態度,都會改變胎兒的生理化學反應,儲存為記憶中的心智內容.因此,面對新生命的到來,成人的介入就是與另一伴維持有愛的關係,並對新生命抱持接納.除了能對後續基因展現產生影響,也是送給這位新家庭成員最好的禮物!本文整理自﹝蒙特梭利小短篇EP.35孕期與胎教﹞,歡迎前往收聽更多精彩內容!Podcast文字腳本/意在育兒&媽很想聊Cynthia文字整理/詹玟諭圖片來源/PavelDanilyukonPexels本文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