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兩個小孩上下學是分開的狀態,喬喬自己搭車,我則是跟可可一組,不過因為家離捷運站還是有段距離,所以會搭公車到山下,再由宏爸騎車接回家.週五跟可可搭車到跟宏爸碰面的地方,一下車看到只有宏爸一個人在等,可可問:「喬喬呢?」「他比較早到,所以先回家了」宏爸答.可可一聽到喬喬已經在家了,立即開啟久違的重金屬哭鬧.「我不要喬喬先回家!!」「我要他下來跟我一起回家!!」「喬喬不來我就不回家!!」他嘶吼著,就在馬路旁.坦白說,我前年的陰影還在(就是哭太久結果被路人報警事件),當下感到一絲的焦慮和緊繃,但我覺察到了,我告訴自己:「沒事的,我可以應付.」「就算有人報警,大家都是立意良善.」「我的孩子現在需要幫助,我可以陪他度過情緒風暴.」我試著同理他,但他實在太生氣,所以沒什麼用.陪著他哭了好一會兒,他不停重複:「為什麼都是喬喬先?」「為什麼喬喬比較快?」我心裡想:「沒有都是啊,有幾次也是你比較早回家.」但我想,或許他說的不是表面這件事,我需要用他的眼睛去看,用他的耳朵去聽,用他的心去感受,才能聽到他心底的聲音. 孩子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我蹲下來,捧著他的臉說:「喬喬先到家,會讓你感覺自己輸了是嗎?」「你想贏喬喬是嗎?」他邊哭邊點頭.「為什麼都是喬喬贏?為什麼都是他先?為什麼他不等我?」他哭著說.「你很努力想追上喬喬,想要贏過他,你覺得追上喬喬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但卻又追不上,所以你感覺很挫折、很沮喪.你希望他等你,但他沒有,所以你很失望,是嗎?」他邊哭邊用力點頭,並伸手要抱抱.我抱著他,等他慢慢冷靜下來,再次的、輕輕的捧著他的臉對他說:「我知道你很努力,我也看見你很有能力,但媽媽想讓你知道的是,無論你是先還是後,無論你是輸還是贏,你都是有價值的,也不會影響我對你的愛.」可能因為感覺被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慢慢穩定下來,上車前他告訴我,想要開家庭會議來討論搭車的議題.我當然支持他,同時也覺得感動,因為孩子願意去面對生活中的困境,同時也是生命的課題,而這很需要勇氣啊! 「出生序」更理解孩子在我的親職課程中,有一堂課專門在探討家庭星座.兄弟姊妹對個體身分認同的影響,可能比你所想的還要大.家庭是每個人第一個接觸到的群體,對於如何在家中獲得歸屬感以及如何擁有獨特性,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做出許多決定.而這些決定會成為我們的「信念」,我們會依循這樣的信念在人生中採取各樣的行動.有趣的是,研究發現擁有同樣出生順序的人,他們之間的相似度比起同個家庭的人還要更多.所以了解出生序可以幫助我們更理解自己,也更理解孩子. 可可是老二,跟許多家庭討論過,發現老二共同的特徵就是「努力追趕」.他們會模仿哥姊,並且想超越哥姊,尤其是年齡相近或性別相同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又或者會走跟哥姊完全不同的路線,所以手足間常常會出現「一好一壞」的狀態;當一個孩子狀態不好,另一個反而狀態很好. 而要減緩這個狀況,最重要的就是不比較,把每個孩子視為獨特的個體,去看見個別孩子擁有的特質與亮點.不過許多比較的狀況不是大人引起的,而是孩子透過觀察所產生的自卑感.所以可以的話,盡量減少會產生比較的情境. 像是喬喬有在上街舞課,前幾天可可也突然說他想學街舞,我想了一下後跟他說,可以學,不過他需要跟喬喬在不同班,因為如果在同一班,他一定會不自覺拿自己與喬喬做比較.(過去實在太多經驗了) 最重要的還是單獨約會,除了每日有個別跟兩個孩子的精心時刻,如果有機會全家出遊,我們也會分組行動.一對一的陪伴除了能滿足孩子的歸屬感,孩子比較不會一直觀察另一個孩子的狀態和動向,而是更能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也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特別的,讓孩子明白,不用努力,也能得到父母的愛. 額外一提,在<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關於出生序給老二的建議是多為他們拍照,真心覺得這是非常好的提醒!因為我的相簿以同時期來看,可可的照片是真的比喬喬少很多啊! 延伸閱讀:「要保護好自己」,扼殺孩子自我感受覺察!陷入「自我嫌惡」的心傷滿滿一杯茶灑身,該生氣糾結還是放下?無法決定外界變化,但「回應」能自己決定教孩子保護自己前,先允許他頂嘴?「服從」卻讓孩子不會捍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