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了一下家裡的冰箱,發現蠻多食材的,所以臨時起意想說在家烤個肉.當我在整理和準備食材時,兩個孩子吵吵鬧鬧,一下互相告狀,一下黏在我身上,搞得我身心俱疲.於是我好好和他們溝通,烤肉要準備很多東西,我需要專心做事吧拉吧拉…… 「我們可以幫忙啊!」小孩這樣跟我說,我愣了一下,對啊!這麼簡單的道理我怎麼忘了!於是我們一起列出要做的事有哪些,包括中午要吃什麼,以及今天的計劃等等.都列出來後就開始分工:可可洗米煮飯,喬喬炒蛋;可可洗蛤蠣,喬喬切絲瓜;可可擠花枝漿,喬喬切雞肉;我們還一起看影片學製作無添加烤肉醬,等宏爸回來後,全家一起串肉捲.我很驚訝孩子們的能力完全超乎我的預期,(本來想說小孩弄會弄很久,結果超有效率)而且從討論完到烤完肉到睡覺前,沒有人吵架,沒有人告狀,也沒有人搶關注,一切和和氣氣,順順利利. 給予任務,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孩子常見的負向行為目的,第一個就是爭取過度關注.像是手足爭吵或是各種干擾,當你覺得煩的時候,八九不離十就是了.這時可以給予一個有用的任務,讓孩子透過貢獻和付出提升歸屬感與價值感.孩子的天性渴望貢獻,當一個人能感覺自己對群體有益,主觀認知到「我對別人有貢獻」,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而當一個人感受到自己有價值,不是從他人得到「好的」評價,而是發自內心覺得自己是「好的」,就能發展出社會情懷,也可以稱為共同體感覺.我喜歡在師訓時老師給予社會情懷的定義,就是「我的心中有別人,而別人的心中也有我.」 讓孩子有機會貢獻,請孩子幫忙,就是最好建立社會情懷的策略.而這個幫忙是邀請不是命令,得要孩子也有意願才行.講到這裡,不得不說我媽跟我婆婆真的是邀請界的翹楚. 媽媽在蒙特梭利托嬰中心上班,深知「工作」的重要性,時常會邀請小孩參與各種家事和操作.婆婆也常常邀請小孩進廚房幫忙料理,甚至會在吃飯時大聲宣告,今天的菜是小孩切的、小孩煮的,讓孩子的價值感與成就感都被裝得滿滿的. 最後,當孩子願意幫忙,無論他做的如何,都請給予感謝和肯定,不是去挑剔和嫌棄,而是看見孩子的心意和願意.前者帶來挫折,後者帶來鼓勵,而鼓勵才是讓孩子願意合作與催化勇氣的關鍵. 「feelgood,dogood.」當孩子感覺好的時候,他會做得更好. 延伸閱讀:孩子越故意,越要讓子彈多飛一會兒?3步驟讓自己「不過度反應」老二為何總想贏過老大?共同特徵竟是「努力追趕」,爸媽請為老二多做「這事」「要保護好自己」,扼殺孩子自我感受覺察!陷入「自我嫌惡」的心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