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曾寫過一篇文章,關於我認為孩子應該隨母姓,以及我討厭「外公外婆」這個稱謂的想法,當時收獲了滿有趣的現象,文章被轉載在媽媽社團的同溫層時,破百則留言幾乎是很有共鳴的回應,而當文章被放在一般論壇,則幾乎是男性讀者批評「無病呻吟」、「只是個稱謂有什麼好糾結」等留言,留言中當然也有女性讀者與大部分男性讀者有一樣的想法,包括一位我以前還蠻喜歡的女藝人,當時她的回應似乎吸引了不少男網友的讚,但我卻非常意外,因為據我所知,她才剛當上媽媽,卻能對此那麼不以為然…欸不是!外公外婆是個稱謂沒錯,但這個稱謂是有排擠、貶低女性意味的,妳身為女性是真的不懂還是被洗腦得如此認命?一個孩子的誕生,源於一男一女的結合,需要雙方各自貢獻生殖細胞,就不計較兩者體積差了多少,畢竟缺一不可,那製作人這個位子,一人坐一半應該很合理吧?我也不計較誰比較偉大,承受十個月身心煎熬給予孩子血肉的女人很辛苦,願意分擔家務照顧妻子的男人也很辛苦,各有各的犧牲與辛苦,那功勞一人一半應該很合理吧?所以到底憑什麼女人冒著生命危險進產房,辛辛苦苦所生下來的孩子,要把自己的父母當外人,叫什麼「外公外婆」?同理,親生女兒生的孩子,為什麼也是外人?什麼「外孫內孫」我也覺得超荒謬!都是自己人難道不可以嗎?!很慶幸我的父母從未要求我們分內外,從小一律用地名來區分兩邊的祖父母,「台北阿嬤」跟「桃園阿嬤」的稱呼,讓我知道她們是平等的.所以可以不要再把不合理習以為常了嗎?學校強調性平教育多年,但至今還是很多學校以制服顏色區分男女,許多孩子沒有選擇顏色與裙褲的自由,講到這要特別讚許我的母校復興高中,創下高中首例,准許跨性別男學生穿女裝上學,真正實踐了對性平的開明與尊重,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啊不是嗎?忍不住有感而發這麼一大篇,起因是看到了小小魚的社會科教材,據我所知,因為重視性別歧視議題,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已在2022年修訂,宣導祖父母不再分內外的觀念,但如今小小魚的教科書上,卻仍有內外之分,如果在旁邊註明那是古稱倒無所謂,畢竟歷史文化也是孩子必要了解的,但偏偏沒有,只能仰賴老師口頭補充,以及老師的觀念是否更新,這樣的教材真的會讓人很擔憂啊! 有人說這個稱謂只是方便分辨,就像代號ABC,不代表真的在心中有內外之分,也不會因此把愛分了輕重,所以不介意繼續沿用,畢竟已經太習慣…好的,有愛有包容的確最重要,就像教育部並沒有抹去「外公外婆」的存在,而是選擇用補充方式去重新解釋.不過,就當我是反骨吧!尤其當媽之後,遇到了要我內外選邊站之後,我就是覺得那個「外」字特別刺眼,我還是希望未來會有更禮貌更合時宜的詞彙.最後擷取當初那篇因為留言吵太兇,讓我不得不先鎖文,再請小編刪文的原文最後一段,做為本文的結尾:性平教育無論在校園內外都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之前姻親專法的議題沸沸揚揚,強調「禁止姻親以話語、行為及傳統習俗干涉婚姻雙方當事人,落實婚姻自主權及婚姻內人權」,雖然很多人說著「那是習俗觀念的問題,跟法律沒關係,通過也沒用」的風涼話,但從古至今有多少累積的習俗就是因法令而被根深蒂固的呢?當法律強制的例子多了、越來越多人接受這才是「應該的」、「有理的」事情,傳統才有機會慢慢去改變的啊!期許,性別平等能真正實現在每一個人的身上. 🚪更多親子生活旅遊美食分享🚪 魚兒一家樂yo遊Youtube 👈點這~🙏 魚兒一家樂yo遊IG 👈點這~🙏 魚兒一家樂yo遊FB 👇來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