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搭捷運時,遇到了一位媽媽帶著兩個小孩,我便立刻起身讓位給他們.有時候讓位的行為也是種無形的感染力,身旁的乘客看到我起身讓位,也趕緊立刻起身把位置讓給了這位媽媽.看她提了大包小包的東西,便順手幫她接提了過來,讓她好領著兩個孩子趕緊在開車前坐好.有了孩子之後,更能體會媽媽一個人帶孩子的不便,加上那天又是下雨天,又濕又冷,拎著大包小包帶孩子出門真的很不容易.好不容易在人滿為患的捷運車廂,找到座位坐了下來後,以為終於可以稍稍喘口氣休息一下,結果兩個孩子一坐下來,居然就為了手中的「玩具」開始爭吵起來.與其說是「玩具」,其實是放置悠遊卡的卡通票卡夾,原本票卡夾是哥哥拿在手裡的,弟弟看到哥哥拿,便哭鬧著、搶著要自己拿.那位媽媽的表情顯得有點不好意思,媽媽越是叫他小聲點,孩子哭得越是大聲,哭到最後已經瀕臨歇斯底里崩潰狀態,媽媽的理智線也在此時跟著斷裂,氣急敗壞地大吼著:「再哭!下次就不帶你們出門了!」接著,她把「衝突禍端的肇事者」–票卡夾搶走,又補上一句:「通通都不准拿!」多麼熟悉的場景、多麼熟悉的台詞,有了雙寶之後,對像這樣搶玩具吵架的場景,是再熟悉不過了,而當一時情緒上來時,最容易脫口而出的「威脅性語句」,也通常會是「再吵,就都不要玩了!」雖然心裡明知道「威脅性語句」不好,雖然常常一說出口就立刻後悔,但是當孩子在大庭廣眾哭鬧時,不理他們、不管他們怕被當成「恐龍父母」,好聲好氣勸說孩子通常會故意「變本加厲」,又沒辦法馬上帶孩子離開現場時,似乎真的也只能使出「大聲責罵」的下下策了.被罵完的兩個孩子,瞬間安靜下來,但情緒依舊無法平復,仍然小小聲地啜泣著.於是,那位媽媽緊緊地摟著兩個孩子,但那位媽媽接下來所說的那段話,也讓我深受感動.「對不起,剛剛對你們發脾氣了,媽媽跟你們一樣,也是人,也會有情緒,也會有脾氣.你們當然有權利可以抒發情緒,我也知道東西被搶了會很難過生氣,但因為捷運是公共場所,你們這樣大聲吵鬧會影響到別人,我沒有好的方法可以讓你們安靜下來,所以才對你們這麼兇.我要很認真地跟你們說聲對不起,我還是很愛你們的.」兩個孩子沒有說話,只是靜靜地靠在媽媽身上.這一幕,深深觸動了我.這位媽媽為我做了很好的示範,那就是任何時候都別忘了好好表達愛,即使是在生氣的時候.很多教養文章要我們不要用「威脅性語句」跟孩子們說話,拚了命地想訓斥我們,不要對孩子說怎樣怎樣的話,不然就會影響孩子日後的人格發展諸如此類的話語.但矛盾的是,其實這類型的教養文章,不就正是典型「威脅性語句」的源頭嗎?以至於讀了這些育兒文章的我們,也還是潛移默化了吸收了這些「威脅恐懼」意識,其實最終的根本還是要回到,別讓擔心的恐懼與框架,淹沒了原本最純粹的愛.看了太多的指導型教養文章,我們開始擔心自己不夠好,我們開始擔心自己不是個好媽媽,我們開始擔心孩子會因為我們無心的話語而受傷,但其實,我們所需要做的,就只是好好地表達原本最純粹的愛,如此而已.面對各種層出不窮的教養理論,但理論終究只是理論,真正與孩子朝夕相處的仍是父母,而不是教養專家.建議父母挑選適合自己家庭的方式嘗試,無需過於苛求或自責.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教養方式,與孩子一起在跌跌撞撞中成長和探索,才能碰撞出真實的人生.在育兒這條路上,有時感覺就像是在走鋼索一樣,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但無論如何,都要記得為自己打造一個掉下來時能接住你的安全網.我們偶爾會犯錯,我們偶爾會對孩子失去耐心,我們偶爾會有理智線斷裂的時候,但別忘了最原始純粹的愛,用愛取代自責和愧疚,跟孩子和好,也跟自己和好.成為母親之後,有太多人都想「教」我們,怎樣才能當一個「好」媽媽?我們也很努力地想成為一個「足夠好」的媽媽.但,媽媽,剛剛好就好,不需要討好任何人,回歸最原始本能的愛,愛孩子,也愛自己.本文由<和你一樣都是媽>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延伸閱讀:當媽後為何能保持溫柔與理性?原因竟和自己的母親有關妳會向孩子道歉嗎?不當完美的父母,但犯錯了也要勇於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