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也是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從「應該要讓孩子學英文」這種焦慮中,慢慢抽離一點點.一開始看到什麼2030雙語政策、什麼外師沉浸式教學,全美語幼稚園⋯⋯真的會覺得,啊,孩子如果沒搭上這班車,是不是會輸在起跑點?但後來發現,其實大家都在找一種「最適合自己家」的節奏,只是那個節奏不一定跟政策、跟別人的選擇同步而已.現在回頭看,我覺得那個不安是自然的.因為我們都希望孩子好,但好在哪裡、怎麼好,這些問題沒有那麼快能有答案.所以多看看、多問問、多試試,沒有什麼是走錯路的.延伸閱讀:什麼是2030雙語政策?看見制度差異,也看見自己的選擇空間如果只看制度表面,雙語學校的確有很多看起來很吸引人的特點.像是教學方式比較開放、有外師搭配、鼓勵孩子發表想法,不像傳統學校那樣一板一眼.也有很多人說這樣比較能銜接未來國際教育的路.但我後來慢慢發現,就算這些優勢都成立,也還是要回頭看看,我的孩子適合這樣的方式嗎?我有沒有時間支持他多一點課後輸出?我能不能陪他一起練習?這不是說如果做不到就不要選,而是提醒自己,每個家庭有自己可以處理的界線.知道自己可以做到哪裡,不是退縮,而是一種清楚.語言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考試我遇過幾個朋友的孩子,在雙語學校念了三四年,真的很能理解英文內容,但一開口還是有點不自在.也遇過那種平常在家就會聽英文故事、看英文卡通的孩子,即便沒念雙語學校,英文也慢慢自然了起來.這些例子讓我開始不那麼緊張學校的安排,而是把焦點拉回來問自己:我們家裡能不能創造一點語言的生活感?不一定要強迫講英文,但可以一起看一部有趣的動畫、聽一首歌、玩一個英文遊戲.有趣了、有互動了,那個語言才真的「進來」生活,而不是只存在於考卷上.每個孩子發展的步調都不同我知道很多家長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會糾結到底要不要送去全美語幼兒園.尤其當別人家的孩子已經在聽外師上課、會講幾句流利英文的時候,自己就會開始慌.那種感覺真的很難不比較.但我後來開始相信一件事:語言的發展,其實有點像種花.你不能一直拔起來看根長得怎樣,只能讓它在合適的土壤裡慢慢發展.如果孩子的母語還沒穩,那就先把中文講清楚,邏輯說順,英文可以等等.也有孩子是語感很快的,一下就能轉換語言;也有孩子需要時間,一點點來,都沒關係.不只是語言,更是價值觀的選擇我現在越來越覺得,選不選雙語學校,與其說是在選一種語言訓練方式,不如說是在選一種生活價值.有些家庭看重國際化的視野,那麼雙語學校可能是其中一部分的準備;有些家庭更希望孩子扎根在在地文化,那語言就不是唯一的重點.重點是,那個選擇最好是跟自己對得上的,而不是為了趕一個趨勢.孩子的語言能力會隨時間發展,但陪伴他思考、理解世界、找到自信,這些才是我們作為家長真正長期會留給他的東西.語言是工具,不是目的.教育的路很長,只要我們願意一路上一起調整,一起學,就已經很好了參考資料:雙語學校值得讀嗎?家長選擇前該知道的關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