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老爺休假的日子裡,睡前幫阿乖刷牙他因為想和老爺嬉戲,不安分著動著身軀,扭來扭去的直像隻毛毛蟲.我投給老爺一個眼色,要他能閉上和阿乖說話的嘴巴,讓我把睡前刷牙的事情做好;另一面,我也對著阿乖問:請問你現在是毛毛蟲嗎?阿乖回應著說:我不是阿~我請求著他說:既然你不是毛毛蟲,可不可以安靜一下讓麻麻先幫你刷完牙齒呢?阿乖點著頭說好.但是,他的好只是回答的當下有做到!很想發火,可我忍住了.轉個念,我用了另一種方式來解決問題.那就說故事吧!我喜歡閱讀,是因為國小三四年級跟著堂姐一起看漫畫,接著國中看瓊瑤、高中看亦舒與廖輝英,可是閱讀不等於創造力、想像力,兩者是不能畫上等號的;大人的創造&想像力總不如幼童來得豐富.至於繪本則是親子共讀才開始接觸,繪本帶給阿乖諸多想像力,同時也給與媽媽說故事的能力,是的,就是說故事的連想創作能力!那一陣子阿乖愛上「路上有個洞」的繪本,就由這裡切入.我放下手中的牙刷與漱口杯,開始說:「阿乖,你知道是誰的嘴巴有個洞嗎?」阿乖睜大著眼睛問:「是誰呵?」「是Snoopy姑姑」,我似不在乎狀輕鬆的回答,卻輕易挑起他的好奇.等不到我接下去的語句,阿乖試問著:「為什麼姑姑的嘴巴有個洞?」我看著他,認真的說:「因為啄木鳥醫生把姑姑的牙齒給拔起來了.」「為什麼啄木鳥醫生要拔姑姑的牙齒呢?」阿乖不滿意的繼續問.呵呵~賓果!我的答案只給結果,就是要阿乖能接著問下去,要不然這個故事豈不是沒戲唱了我的要點來了,「因為.....姑姑和阿乖一樣,刷牙齒沒有刷乾淨.」已經走到為什麼時期的阿乖問著:「為什麼?」我的故事是這樣的-牙齒沒有刷乾淨讓許多蟲蟲就住在牙齒裡,牠們每天都在吃牙齒每咬一口就會說:「好好吃喔~」,接著牙齒的蟲蟲就好像好餓好餓的毛毛蟲一樣,越吃越多、越來越大,蟲蟲不小心就姑姑的牙齒給吃了一個洞,姑姑覺得牙齒好痛就去看了啄木鳥醫生,請啄木鳥醫生幫忙抓牙齒的蟲蟲,啄木鳥醫生看一看姑姑的嘴巴後,搖搖頭說:「這些蟲蟲太大了,只能把牠們住的那顆牙齒拔起來才能捉到這些大蟲.」接著,啄木鳥醫生就把姑姑的牙齒挖了起來,姑姑的嘴巴變成有個洞了 說到這裡,原以為是故事講完了,事實上,卻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啄木鳥醫生是用什麼把姑姑的牙齒挖起來?是用挖土機嗎?」阿乖好奇的問著哦~我的頭上出現三條線,想著該怎麼回答.「是阿,啄木鳥醫生用他的挖土機把姑姑的牙齒挖起來.」我催眠著自己的想像力.「那姑姑的嘴巴有個洞,怎麼辦?要請巴布把洞洞補起來嗎?」待在一旁的老爺適時出聲,「阿乖記不記得拔拔去看啄木鳥醫生,醫生用牙齒的粉粉幫拔拔把牙齒補起來.」阿乖點頭,「所以姑姑嘴巴的洞也是要啄木鳥醫生用牙齒的粉粉幫她補起來.」我接著說.「啄木鳥醫生把蟲蟲抓出來,護士阿姨用把蟲蟲死了.」阿乖認真說著.我認真的問著阿乖:「你要和姑姑一樣嘴巴有個洞嗎?」阿乖搖頭.「哪麼你要不要好好的、認真的把牙齒刷乾淨呢?」我已經把剛才擱下的牙刷與漱口杯準備好,趁著他一定會點頭的當下認真把刷牙這件事情完成. 這樣隨口編撰的故事,在我們的生活中還蠻常運用的.不過,我們一定是會舉實例,加上共讀過的繪本加以延伸、編撰.每個小孩都愛聽故事,管它合理不合理,只要不是太誇張、小孩能接受就好了;有時候還意外能激發出幼童、大人的想像力.親子共讀的好處是近期被受推崇的教養方式,大家總以為這樣是可以促進親子關係,可以培養幼童的閱讀習慣,我實質發現受益更大的是陪伴共讀的大人.可以和小孩一起閱讀是種享受!除了可以重新接觸諸多年不曾碰擊的繪本外,和小孩之間也會有共同的話題,可以共同創造生活中得無限想像,就算平日是不善言語的木訥媽咪,在小孩的面前各各都是說故事的高手,這是母愛的精神!後來發現,當媽媽說故事,小孩總是安靜沉淪在聽故事的氛圍中,那是旁鶩無法干擾的專著,望著小孩認真、信賴、專注的眼神,媽媽會在瞬間變出各種說故事的魔法與魔力.如果下回遇上不知怎麼教導小孩時,不妨當各說故事的媽媽,用故事去引導小孩子修正行為真的是不錯的途徑;同時也是媽媽發揮想像、創造力的展現!陪伴著小孩一起共同成長,千萬別忘了-「想像、創造、情緒」也要同時跟上.備註:啄木鳥醫生的典故來自國語日報寶寶睡前故事中的「幫忙是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