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wTaylor Flickr 就算父母已經以一致而堅定的聲音發言,假設小孩還是不聽話,接下來該怎麼辦?無論衝突的性質為何,父母通常會選擇兩種後果:訴諸肢體暴力,要不就是限制小孩的個人自由. 這兩種後果都不容易執行.我們大多不忍心傷害孩子,或心安理得地限制他們的個人或社交自由.所以我們才會用下面這些理由為自己辯護: ●這是為了你好!●等你長大就懂了!●你必須學著適應!● 打在兒身,痛在娘心!● 如果你不聽,我就打到你聽進去為止!● 當家長說:「我說了算!」孩子學到的是屈服或反叛.● 當家長說:「小孩就乖乖聽話,沒資格說話!」小孩學到他們沒有言論自由,而且他們必須管好自己. 有趣的是,處罰完小孩之後,許多家長開始擔心會傷害了自己和孩子的關係.通常父母會用要求的方式來表達這種恐懼:「過來給爹地一個擁抱,我們忘記這件事.」或是採用比較迂迴的方式,問:「我們還是好朋友?」諷刺的是,這是戀人分手後經常跟對方說的話:「我們還能夠當朋友嗎?」 這種尷尬和懷疑的感覺其來有自.在執行後果和懲罰時,父母逐漸摧毀了他們和孩子的關係.他們不肯為衝突的發生負起責任,還把小孩變成有罪的一方.這種處理模式不但傷害了孩子對父母的信賴,也傷害了孩子的自尊. 「後果」這個說法已經變成「懲罰」比較軟性的同義詞,父母通常會解釋說,讓小孩學到他們的行動和行為會產生什麼後果,是必要、甚至健康的.在我的經驗裡,懲罰既不必要,也不健康,因此最好要區別什麼叫懲罰,什麼叫我們所謂的自然後果. 「如果你不能乖乖坐著吃飯,就沒有點心吃!」這是懲罰.「如果你再吃冰淇淋,恐怕就會肚子痛.」這是自然後果. 你可以在書中讀到更多精彩內容喔! 優秀的教養,是相信孩子的能力!作者:雅斯培‧尤爾傳統上所謂的「教養」,大部分是不必要的,甚且會造成直接傷害.我們疼愛小孩,但我們對小孩本質的基本理解卻是錯誤的.當小孩最麻煩難搞的時候,其實正是他們對父母最有價值的時候! 本文來自商周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