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ciscoOsorio Flickr 我提過,家庭的基本問題之一,是家長和其他大人總是以侵犯小孩完整人格的方式強加界限.這一點對大人和小孩都造成一個問題:大人未必能得到他們想要的尊重,而小孩則陷入父母表面上所宣稱的價值觀和實際行為之間的矛盾. 舉個例子,兩歲的彼得陪爸媽拜訪好友.依照習慣,彼得的父母沒有帶任何玩具給孩子玩.大人期待他靜靜坐著.到了朋友家幾分鐘之後,他們允許彼得自己到處走走. 彼得看到廚房餐桌上擺了一把槌子,便想要拿起來.他爸媽馬上反應:「彼得,不准拿!」她母親說.他父親接著說:「彼得!聽你媽的話.放下!你不能玩大人的工具.」 每個家庭都會發生這種事.唯一不同的是,小孩的完整人格被侵犯的程度. 「你不准玩那把槌子,彼得!要我跟你說多少次?」(意思是,你可以笨到什麼地步?)「你不准玩那把槌子,彼得!你什麼時候才會懂得聽大人的話?」(意思是,你對世界的好奇心代表對父母的不忠!)「你不准玩那把槌子,彼得!你長大了,應該懂事,對吧?」(意思是,你是個小笨蛋!) 彼得很可能聽到了他們的話,可是他完全被吸引住了,拿著槌子晃來晃去,朝父親走過去.當他把槌子掉在地上,父親伸手甩了他一巴掌.彼得屏住呼吸,然後哭了起來.他父親的反應是打他的手心,然後把他拉到自己大腿上,一面要求他不許哭.彼得開始低聲啜泣.他父母彼此點頭,表示肯定.五分鐘後,彼得從父親的腿上下來,雙眼骨碌,帶著充滿好奇心又戒備的微笑. 界限早已設下(「你不准玩那把槌子」),他犯了法,判決執行完畢.彼得學到了什麼?他永遠不會尊重父母的界限,但他學會害怕懲罰.此外,他會學到表達痛苦是不對的.在成長過程中,他感覺父親要求他的尊重,卻不覺得有必要尊重他.這種對待在小孩跟大人之間產生了一種不平等.父親告訴兒子的其實是:「你必須尊重我的界限,但我不必尊重你的界限.」 在這個案例中,這個毀滅性的訊息(「即使我不尊重你,你也要尊重我),超越了彼得可能收到的任何關於玩大人工具的訊息.父親越是批評他,彼得越覺得自己做錯事,而小孩越覺得自己錯了,就越沒辦法做正確的事.每當學習的過程附帶了負面的情緒經驗,學習會變得遲緩或停滯.小孩唯一的選擇,是讓自己變得情緒麻痺. 彼得的父親本來可以拿走彼得手上的槌子,並且說「我不要你玩這個東西,彼得」,以避免這種破壞性的互動方式.彼得或許照樣會哭,但他可以保持自己的完整人格.他會知道父親認真對待他自己的界限和禁令,而且也準備負起責任,確保小孩聽他的話.小孩很容易尊重這些原則. 你可以在書中讀到更多精彩內容喔! 優秀的教養,是相信孩子的能力!作者:雅斯培‧尤爾傳統上所謂的「教養」,大部分是不必要的,甚且會造成直接傷害.我們疼愛小孩,但我們對小孩本質的基本理解卻是錯誤的.當小孩最麻煩難搞的時候,其實正是他們對父母最有價值的時候! 本文來自商周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