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編輯/黃名瑄 諮詢/專業職能治療師 張旭鎧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醫師 王中豪 參考資料/兒童健康手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發佈) 阿鎧老師10天就看到成效的感統遊戲 專業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著 照料嬰幼兒,除了平時的吃、喝、睡之外,「陪伴孩子遊戲」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除了可以增進親子關係,更能幫助孩子的發展之路更加順暢.「感覺統合」這個聽起來陌生的名詞,其實從日常生活的玩樂中也可以達成,了解之外,也別忘了放下雜誌,與孩子來一場親密的育兒時光. 發展指標,了解孩子「跟上了沒」翻開寶貝的健康手冊,不難發現其中有部份是附上精巧插畫的「發展指標」,紀錄著孩子在學齡前生命各種階段應該出現的動作表現;每一次帶孩子到小兒科作定期檢查時,醫師們也會快速地藉由某些簡單的動作表現,了解孩子發展狀況.發展指標之所以重要,是由於它不但代表著孩子外顯動作能力,更能從中了解其包括營養、教育等等的進度,反映寶貝腦細胞吸收及增長狀態甚至是骨骼、肌肉發展,從中了解孩子在養育過程中是否需要哪些部分的加強;若醫師或家長越早發現孩子的發展落後,更能在越早的時候找到問題介入. 發展指標是統計數字那麼,發展指標是從何而來呢?專業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說明,所謂的發展指標,是根據一連串腦神經及幼兒行為的研究統計而來,應是大多數嬰幼兒都能夠達成的指標;各種發展指標幾乎都可以從如寶寶手冊、公定發展量表及媽咪們的社群網站中找到.不過,「參考發展指標之外,也應考慮其個別差異.」張旭鎧治療師提醒,每個孩子由於生活經驗及發展狀況不一,不會和發展指標完全相同,以「上下樓梯」為例,現代房舍有許多都是高樓讓孩子幾乎沒有機會走樓梯,除非父母有額外的練習,才會知道孩子的發展是否符合指標. 行為不會無故出現雖然指標好像說明書一樣清楚,但這些行為事實上並不像植物生長的順序,到了某個時機行為就會自動出現.每一項發展指標的動作,都是考慮爸比媽咪或任何照顧者平時與孩子的互動及生活練習後,會出現的行為統計而定,以孩子「3歲可以騎腳踏車」為例,若事前沒有經過坐腳踏車、雙腳踩踏踏板等等練習,要寶貝在3歲生活那天跨上腳踏車即可騎乘,幾乎是天方夜譚.指標行為除了可以被當作一項孩子成長的參考標準以外,還可以作為家長們了解孩子行為出現的時機,例如知曉寶貝會開始閱讀的年齡,便不會過早要求他們達成「會自己安靜看書」的要求,省去讓父母及孩子承受不必要壓力的機會. 孩子需要父母細心陪伴與觀察除此之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醫師王中豪提醒爸比媽咪,若想要知道孩子是否跟上發展,「平時的陪伴很重要.」每位醫師受限於看診時間,只能大致上地為孩子作最簡單的檢查,無法即時確切地發現發展上的疑慮,若欲讓孩子及早受到留意及治療,家長們平時就可多花點時間與孩子互動,從中理解寶貝的發展里程碑.互動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最簡單也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和孩子們「玩遊戲」,更可參考發展指標進行類似的活動,以從中了解他們是否能達成量表中的能力.另外,從陪伴小孩的過程中家長們也會漸漸發現每個人不同的地方,不妨從中發掘孩子的優勢,讓好玩的活動輔佐出他們的潛能. 3歲前,發展重要階段「3歲定終生」這句廣告用詞,相當對許多爸比媽咪來說並不陌生,這句話雖然有其依據,卻不應該被當作恐嚇家長的理由.張旭鎧治療師表示,孩子在3歲以前若接受到豐富的營養及教育等等刺激,其腦細胞將會增長快速,那麼將來學習新事物時,便能出現較快的反應;但所謂的教育刺激不應單單指帶孩子到各「教育機構」進行可幫助大腦刺激的教育活動,讓寶貝接受生活中的各種刺激,如觀察四季變化及蟲鳴鳥叫聲,是更重要的生活練習.王中豪醫師建議爸比媽咪,學習是要養成小孩的好奇心及學習的習慣,而不是照表操課及過於積極努力想看到成果,才能作最有效率且長久的吸收. 6歲到小學前,另一個發展高峰3歲過後一直到學齡以前,還有一個發展的高峰出現在6歲左右,此時腦神經又快速的增長,如同3歲時期,孩子們經過看、聽、摸等等動作可讓腦中神經增生並產生連結,一旦連結產生,那麼將來學習事物時的效率就會高一點;反之,當大腦的連結被棄而不用時,就會漸漸消失了.張旭鎧治療師認為,此時給予孩子的教育活動,應偏重於感官刺激而非認知學習,才能讓孩子接收到其年齡所需要的刺激.以背頌古詩為例,我們都以為小孩越小開始背頌古文,他會記得越清楚;事實上太小的小孩在背頌時僅受到聲音刺激,所以爸比媽咪們會發現有些孩子唸一唸都不知道唸到哪裡去、且常容易被同音字逗得哈哈大笑.這樣經由聲音刺激的小孩一直到4歲之後,就會因為沒有複習或加強延伸而完全忘記整首詩詞內容,若想讓孩子將聲音轉化成有意義的文字,應在此時加入可刺激視覺的動作或是文字,將來便能讓這些內容內化到小孩的心中. 長遲緩v.s.發展遲緩在兒童健康手冊裡除了發展指標以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量表,是以身高體重來作紀錄的「生長指標」(在兒童健康手冊內是以「兒童生長曲線圖」的方式呈現),這個指標主要記載了孩子可被量化的身高、體重、手長等等指數,這類的數字代表的大都是孩子在營養部分的吸收狀況,因而影響到包括身高等生理發展.「發展指標」所指的較偏向於幼兒的能力堆疊,較不會以特定時間點以量化的方式測量孩子行為,而是檢視在某個時間範圍內小孩階段性的能力有沒有出現,也就是是否能在適當的刺激下習得某些能力. 長遲緩與發展遲緩相關,但並不相互影響當小孩出現比指標「慢」的生長或行為時,專業醫師將會診斷他是否出現遲緩的情況,而遲緩又分為生長遲緩與發展遲緩.來考考各位爸比媽咪一句話──「我的孩子長得較矮,所以才會跳不高.」您覺得這是對的嗎?我們有時會誤以為因為孩子先天的生長發育不佳,會使得他在某些活動上進行困難,但根據專家學者們的說法,生長指標與發展指標兩者之間並不存在直接的關係,更不會直接互相影響,若孩子在兩項中皆低於指標,那可能代表小孩本身可能有包括基因、出生時的狀況、神經系統與循環系統的先天缺陷或疾病,導致從生長與發展兩個層面都發現問題. 遲緩判定,需經過專業人士診療前面提到,由於現代人生活方式與過去不同,加上指標來源的統計資料已與現代有段時間差距,孩子是否真的出現遲緩,仍需靠一連串專業的人士及方式來判別.翻開兒童健康手冊,就能發現裡面已附上全台灣可提供發展評估的機構,若家長們擔心孩子有生長或是發展遲緩,可先向這些專業機構預約診斷,醫師們會根據檢查結果讓家長了解孩子需要被幫助的地方,再安排相關治療.遇到孩子被診斷出遲緩是所有家長最心痛的事之一,但值得慶幸的是大多數問題都可藉由早期介入獲得改善,切忌為了得到較好的結果帶著孩子跑遍各家醫院,才不會因此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時期.即使孩子在某些地方落後於別人爸比媽咪也別太過沮喪,張旭鎧治療師認為:「我們要盡量看見孩子的優勢部分,就像過去的跳舞、打撞球等等技能雖然不被重視,但今天這些領域都出現了專家;當我們要求他們達到「齊頭式的平等」時,孩子們未來反而會不知道要做什麼好了.」不足的部分讓他跟上最低標準,並鼓勵寶貝朝最擅長的部分努力吧. 我們是否正在歷經人類演化?有趣的是,孩子在動作上的發展常常是超越常模,甚至「跳過」了某些階段,例如幾乎沒有爬行就開始扶著物品移動等等.為此張旭鎧治療師提出了一個觀點:「人類從過去到現在都沒有停止進步,有時當某些能力較少被運用到時就會消失、或因為周圍的刺激不同讓孩子更早展現一些技能,都可能是演化的一種表現.」 療時,試試可溝通的治療師/醫生倘若寶貝必須接受治療,王中豪醫師與張旭鎧治療師都建議爸比媽咪不要太快為孩子更換治療者,王中豪醫師說明:「發展能力是累積的,需要時間看出成效,除非小孩能力明顯沒有進步,才需要進一步和醫師討論或尋求其他管道找出能被改善的環節.」張旭鎧治療師則建議爸比媽咪找至少兩位醫師為孩子作長期追蹤,且當醫師願意作溝通、聽取其他醫師的建議一同作改善時,便是最好的情況,將能有效讓治療更加順暢. 1~3歲的發展指標剛出生的孩子,還只能躺著床上哇哇大哭、需要大人隨時在身邊看顧回應;轉眼間到了3歲,不僅可以自行到處探索,有時還會義正詞言地拒絕父母的指示,儼然像個小大人一樣.孩子飛快的成長,代表著他們在生命前三年快速改變,發展指標將這些隨著每階段呈現不同樣貌的外顯指標作了更細項的呈現,並將行為分作:使用大肢體的粗動作、較精細(例如使用手指)的細動作、與人溝通最重要的語言能力,和團體社會中不可缺乏的人際互動行為. 粗動作:從抬頭到踏步所謂的粗動作,指的是嬰幼兒使用身體軀幹活動,例如轉動脖子使眼睛看到更大範圍的東西、或使用雙腳跑步讓孩子到更遠的地方探索等等;粗動作的發展會從簡單的頭部、上肢漸漸轉移到下肢,包括坐起、向前爬動、走路都是屬於粗動作發展的範疇.我們熟悉的「七坐、八爬」大致上符合現代孩子的生長順序,但仍因背景不同有些許差異.粗動作的發展如下: 1.4個月以前:躺在嬰兒床上的嬰兒會漸漸對周遭事物感到好奇,並揮動手腳想靠近. 2.4個月:嬰兒開始出現欲翻身的行為.(有些醫師及兒童健康手冊認為翻身出現在大約6個月時) 3.5個月:趴在床上的寶貝主動嘗試將頭撐起,脖子變得更有力量. 4.6個月:手可以舉過頭. 5.7個月:孩子會進行一系列的動作幫助自己坐起來,包括翻身、將身體撐起並坐穩不倒. 6.8個月:嬰兒開始爬行.這個動作的進程相當自然,好奇心會讓寶貝開始用身體移動,但有些孩子會直接跳過爬行,嘗試用雙腿直立達到目的地. 7.12個月:扶著家中的各項家俱等等開始走路. 8.14個月:不必靠別的東西,自己就可以好好走. 9.1.5歲到2歲:將球放在一個固定位置,孩子可以用腳將球踢出去. 10.2歲到2.5歲:使用雙腳向上跳. 11.2.5歲到3歲:可以騎3輪車. 台灣專屬諺語:七坐八爬九發牙這句聽起來充滿著老祖宗智慧的傳統諺語,一直到今日似乎都還適用於孩子身上,唯有越來越少人提到的「九發牙」,由於現今的營養攝取與過去不同便漸漸被遺忘了.因為工作曾到中國許多省份的張旭鎧治療師受訪時並提到,這句話只在台灣聽得到,中國每個省份都有專屬他們的「寶貝成長諺語」,且全都不相同,非常有趣呢! 動作:能做越來越多事的手指相較於粗動作,手部的細動作較不易被觀察,需靠爸比媽咪提供越來越精細的遊戲,才能讓寶貝有機會動動手指頭,讓小肌肉越來越靈活.平時與孩子遊戲時,不妨提供各種不同大小的玩具或物品並加上容器,鼓勵孩子用不同的方式運用手指,像是各種不同形狀的積木就是很棒的小肌肉練習工具喔.細動作的發展如下: 1.3個月以下:伸出手掌觸摸物品. 2.4個月:將手掌張開,若給孩子物品他可以抓握1分鐘. 3.6個月:如果家長將布蓋在孩子頭上,他可以將其掀開. 4.7個月:能抓著東西敲敲打打. 5.8個月:對有興趣的物品,會使用手當中的「姆指-食指」側抓握物品. 6.10個月:可放手將物品交給別人.如果孩子學不會放手,爸比媽咪可輕輕抓住孩子的手掌向下推壓,由於肌肉用力方式改變,自然會鬆手將物品放下. 7.12個月:會拍手、將物品放到容器當中. 8.1歲到1.5歲:會使用筆亂塗、將積木一層層地疊起. 9.1.5歲到2歲:給予孩子1~2公分的珠子及粗線,他們能將線穿過珠子. 10.2歲到2.5歲:可串3個珠子且珠子不會從線的另一頭掉出. 11.2.5歲到3歲:可疊8個以上的積木,並能將紙折半. 語言:牙牙學語變成「為什麼」小孩您是較寡言的家長嗎?試著對孩子多講點話吧,即使他們看起來還不會回應;適度的語言刺激將能讓孩子有越來越豐富的表達方式,即使是形容路邊狗狗的動作表情,都是相當好的對話方式.如果您家中的孩子是男生,那麼語言發展可能會較女生慢一些,有時男孩到了1歲還不會開口講出太多有意義的字彙,只要持續給予對話機會,不久之後也許會發現:原來自己的孩子也很多話呢.語言發展歷程如下: 1.6個月:會發出無意義的聲音. 2.8個月:像爸爸、媽媽一樣的特定聲音出現,但此時仍屬聲音無意義的階段. 3.10個月:開始喃喃自語. 4.1歲:會叫「爸爸、媽媽」了,此時聲音也是有意義的,孩子知道自己叫的是誰. 5.1歲到1.5歲:對於不喜歡、不要的事物說「不」,且會以疊字說出兩種東西的名稱. 6.1.5到2歲:說出物品完整的名字. 7.2歲到2.5歲:使用代名詞如「你、我、他」,如:「給強強」、「我不要」等等. 8.2.5歲到3歲:孩子開始有一大堆的「為什麼」、「那是什麼」等問題,家長容易因失去耐性而不想回答,但這是孩子需要表達並得到滿足的時期,就算是簡短回答對他們來說都很重要. 人際互動:意識他人存在的過程生活在人類社會,基本的人際互動是很重要的,且這將會是一生都要學習的任務.3歲以前的人際互動,僅限於越來越了解身旁人的存在,並透過了解遊戲規則尊重他人,還沒有辦法進行太過艱難的合作遊戲;若爸比媽咪不夠了解,強硬規定他們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可能還會引起孩子的不快!以下是人際互動的發展過程: 1.3個月:孩子開始對臉孔作辨識,知道是另一個人在面前. 2.8個月:開始認生,只給熟悉的人抱. 3.10個月:會拿玩具給熟悉的人. 4.1.5歲:和人的感情更多了,喜歡擁抱並透過模仿來討好他人,且開始出現分離焦慮. 5.1.5歲到2歲:對周圍的人下命令. 6.2歲到2.5歲:出現「我的」概念,只要認為是自己的東西都會加以保護不給別人. 7.2.5到3歲:了解遊戲規則及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同在一個區域內玩沒有問題,但還不會合作. 為孩子補充身體另一種營養的「感覺統合」前面提到這麼多重要的發展指標,到底該怎麼讓孩子開心成長、又能跟上發展指標呢?其實逐漸受到重視的「感覺統合」,就是利用一種科學的方式,讓孩子經由各種不同的刺激與反應,讓大腦了解:「看到書可以拿起來翻、讀內容學習.」或「看到球就拿起來玩/躲避危險的球」等等事件.一個感統不佳的孩子,可能會連帶影響他學習能力、出現跟不上發展指標的遲緩現象,若爸比媽咪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不妨多了解一些感統概念,玩遊戲就是孩子童年的最佳處方. 讓大腦發揮效能,整合感覺吧人類之所以可以學習、可以行動,是由於我們天生的感官(包括視覺、嗅覺、觸覺等等)在接收資訊之後,經過大腦這台超級「主機」處理資訊,淘選重要的內容後,再傳達給身體肌肉作反應.在學齡前的主要任務,是讓大腦接收到豐富的訊息,它將會了解:什麼東西是香的、什麼東西好吃、什麼東西危險、什麼東西不重要……,並根據各種反應認識自己身體;根據<阿鎧老師10天就看到成效的感統遊戲>的解釋,一旦孩子接收足夠的訊息,大腦將能更有效率的了解「什麼訊息更重要」,因此感覺統合也可以說是專注力的基礎. 不只孩子,大人也有感覺統合問題?由於過去教養方式的不同,有時大人也會出現感覺統合不佳問題;有些大人不敢觸碰未知的軟軟東西、有些大人拿筆怎麼寫字都不好看,這其實都可能與感統相關,不過大人的治療方式與孩子不一樣,治療師的重點通常會放在找出合適的輔導工具,讓大人們的生活更為順利. 感覺統合不佳,不一定與智能相關若排除天生疾病或異常,當一個孩子的感覺統合發展不佳,可能會出現如行動笨拙、經常跌倒受傷、說話口齒不清、生活自理能力不佳、對於圖形及文字的反應慢或空間感不佳等等情況.不過,感覺統合不好卻不一定與智力相關,特別是今日生長於都市叢林的孩子,由於缺乏肢體活動經驗,身體發展多集中在腦部,因此出現:「有很多想法卻不一定能身體力行」的狀況,如果能在孩提時期幫助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再搭配聰明的腦袋,將來的學習與工作會更有效率. 階段性的發展任務人的感覺無法關閉,因此從孩子能感受到外界以來,感覺統合就不斷進步.在嬰兒出生之後,首先便與母親有最親密的接觸,包括吸吮母乳、看到母親的臉龐、肌膚貼身接觸及感覺自己在羊水以外的世界動作等等,都正刺激著感覺統合中包括前庭覺、本體覺、觸覺和視覺的發展,等到聽取、說話的聽覺能力加入之後,孩子到了學齡時期感覺統合便進行到一定程度,這時的能力由於先前足夠刺激,孩子趨於穩定,這時將出現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專注力或是運筆技巧等等,是感覺統合的一大里程碑. 認識本體覺及前庭覺感覺統合中最讓人感到陌生的,莫過於本體覺及前庭覺了,究竟這兩個名詞代表的是什麼呢? 1.本體覺:本體覺顧名思義就是「身體的感覺」,這裡所指的是肌肉與關節的感覺.本體覺會讓身體不必靠視覺就能感受身體各肢體的位置,才不會發生如跳舞時左腳絆到右腳等身體不受控制的狀況,建立身體概念、做出良好動作計畫及維持姿勢及情緒穩定都能幫助本體覺發展. 2.前庭覺:前庭系統控制著頭部移動及身體平衡,由於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受傷而禁止他們進行較危險或有速度感的活動如腳踏車、爬高等等活動,這個系統很容易被忽略,將來孩子在行動時可能會常常跌倒或變本加厲喜歡更危險的活動,可能都與前庭覺有關. 來玩感覺統合小遊戲!讓身體學習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利用孩子的內驅力讓他主動反應;換句話說,由父母安排的固定課程如各種才藝班,都可能因過多壓力或孩子沒興趣,而使得課程變得毫無意義.一個好的感覺統合教練,會和孩子一同找出今天想玩的遊戲,再將各種感覺統合刺激加入,讓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陪伴寶貝在家的父母,可盡量讓孩子自己找出想玩的活動,在家可能是在沙發或床上彈跳,外出(根據研究,在陽光下進行的活動感統效果更好!)時則穿上合適的服裝及運動鞋,讓他們自由選擇想玩的活動;如果孩子當下對環境沒有任何興趣,那就換一個地方玩吧. 家事,最簡單的感統活動感覺統合中最簡單卻重要的活動,就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各種事件,包括洗澡時與寶貝一起練習擰毛巾、玩一玩可讓身體更乾淨的刷子及浴巾,都是促進孩子的觸覺刺激並能練習大小肌肉的動作.此外,在做家事時賦予愛幫忙的寶貝任務,例如請他們幫忙將某些東西拿過來或擦拭家中的角落(但不強調將任務完美結尾),也是與感覺統合相關的好遊戲喔. 遊戲1:大球小球滾滾滾練習目的:視覺刺激適合年齡:7個月以上所需道具:各種不同大小的球玩遊戲時可從最大的海灘球或籃球開始,讓球在地上滾動並讓孩子在對面接住.等孩子大約2.5歲時,可帶著他們到球池遊玩,滾球之外也可試著要他們選出球池中指定顏色的球;3歲以上則可拿更小的彈珠在地上滾動,並給孩子如冰棒棍等小棍子請他們將滾到面前的彈珠打回來. 遊戲2:聲音捉迷藏練習目的:聽覺刺激適合年齡:1.5歲以上所需道具:可發出聲音的手機或是倒數計時器遊戲方式很簡單,將可發出聲音的物品藏在家中各角落,讓孩子區辨出聲音在哪裡.隨著孩子的年紀越來越大,可將會發出聲音的物品藏在更奇怪、甚至是有回音的地方,增加遊戲的困難度及樂趣. 遊戲3:寶寶壽司店練習目的:速度刺激,當接受足夠的刺激將能讓孩子靜下來.適合年齡:6個月以上所需道具:大型的被子或是浴巾將大浴巾放置於平坦的地面,請孩子將手舉高或放在身體側面,以不包覆到頭的方式讓孩子於毛巾上滾動,同時間讓毛巾如包海苔壽司的方式圍住寶貝的身體.等孩子年齡較大,則可以讓他們自己滾動向前,拿取遠方家長指定的東西. 遊戲4:大熊走路練習目的:練習本體覺,特別是沒有經歷過爬行或爬行時間短的孩子適合年齡:2歲以上所需道具:海灘球讓幼兒手腳伸直往下趴,用像大熊以四肢前行的方式,讓寶貝的手腳都得到刺激,並幫助他們手部力量的建立.如果孩子已經練習到很熟悉,就再加一顆球放在四肢之間請他們帶著往前進,是更進階的玩法. 遊戲5:襪子找兄弟/姊妹練習目的:觸覺刺激,能讓孩子情緒穩定適合年齡:1.5歲以上所需道具:各種大小、材質不同的襪子一開始先讓小孩觸碰各種爸比媽咪準備好的襪子,可使用張開眼睛/閉上眼睛觸摸的方式,認識襪子的標籤、材質等等.2歲之後就讓他們開始玩襪子的配對遊戲,將成對的襪子放在一起. 張旭鎧職能治療師 現任百能腦科學研究中心首席教練、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台灣兒童潛能發展 協會秘書長、台北市青少年暨兒童、關懷福利協會秘書長、中華民國先天及代謝疾 病關懷之友協會監事. 本文來自張旭鎧職能治療師部落格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