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有興趣,是建立自我認同、自我欣賞的歷程,藉由探索、討論,可以讓孩子相信自己的獨一無二.愛自己得花時間了解自己、照顧自己、鼓勵自己,這不光是自私的為自己好,而是做好愛別人的準備. 最近幾乎每隔一兩天就要和妹妹重複類似的對話:「媽媽,奶奶說我出生的時候沒有哭耶.」「對啊,媽媽想說怎麼出來半天沒聽到哭聲,就問護士阿姨,結果護士阿姨只好一直打妳屁股,說快哭一下,不然妳媽會擔心.」「那我後來有哭嗎?」「有啊,嗚嗚嗚三聲就沒了.」 當妹妹對小時候的自己感到興趣時,我找出照片跟她一起回顧. 「阿嬤還有說我出生的時候,眼睛就是睜開的?」「恩,對啊,護士阿姨抱來給我看,妳眼睛瞪好大.」「是不是大部分的小Baby眼睛都是閉起來的呀?」「我也不知道,應該是吧.」「所以……,我很特別囉!」「對啊,你是個很特別的小孩喔. 又一天.「媽媽,妳還記得我小時候打針有怎麼樣嗎?」「記得啊,怎麼啦?」「爸爸說我一次都沒有哭,真的嗎?」「對啊,妳從小Baby開始到兩歲多,打針都沒哭過.」「那醫生有覺得我很棒嗎?」「有啊,護士阿姨也覺得妳不會一直哭,也不會一直扭,很厲害.」「所以……,我很勇敢吧.」「嗯,對啊,小時候就跟現在一樣勇敢喔.」 除了重複這樣的對話,妹妹開始對小時候的自己產生莫大興趣:想要看自己小時候的照片回憶往事、跟我訴說兩歲半前在保母家的種種、我們以前出遊的一些片段,我倒是很驚訝兩三歲的事情她還記得. 我沒有特意去查什麼書籍,我猜也許這是五六歲小孩子可能會有的發展歷程,然而,看妹妹這樣積極地回溯自己,建立起對自己的認同和欣賞,我不禁回憶:「我曾經這樣對自己過嗎?」 漸漸更有趣了.除了自己之外,妹妹開始轉移注意力到他人身上. 那天,我們窮極無聊地躺在床上亂哈拉,背景音樂是某部電影的原聲帶,我隨口跟妹妹說:「媽媽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哭地唏哩嘩啦,走出電影院的時候,別人還來問我還好吧!」她一聽眼睛發亮,立刻問:「這部電影現在有賣DVD嗎?」「應該沒有吧.很久以前了耶!妳也想看喔?」「對啊,我想看看為什麼妳會哭呀!」從此之後,直到現在,只要看到感人的電影或節目,妹妹一定會立刻湊到我面前,仔細「檢查」:「妳哭了沒?我差一點就哭了耶.」 我相信妹妹不是唯一有這「症頭」的孩子,要應付她經常重複的問題也有點無聊.不過,我卻對這裡頭隱含的意義著迷不已:「對自己感興趣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妹妹不斷地從各項外在線索發現我、建構自我,然後肯定自我,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是特別的. 妹妹從小就好強、愛面子,總是把「他人」的評價看得很重,若她能夠有另一種內在的力量稍稍平衡,相信這樣子會讓她本來的個性「硬中帶軟」,成為前進的動力,而非阻力. 另一方面,妹妹對人的好奇已經超乎「具體」層面,開始進入抽象的心理世界了.除了自己,她也想花時間了解她所關心的「他人」,探尋他人與自身的不同之處. 妹妹放暑假時,獨自去外公外婆家住了幾晚,當她表達想要回家時,外公心裡捨不得,又不知道該怎麼表達,結果就在妹妹面前略帶怒氣的抱怨:「看吧,那麼疼她有什麼用!哼!」 外婆原本還擔心妹妹會被嚇到,沒想到妹妹早就摸清楚外公的個性,反而當場笑笑、撒嬌似地說:「唉呦,阿公怎麼每次我要回家都會說這些話啊?上一次好像也是這樣子喔.」 外公接著問:「妳哪會知道什麼,哪會懂我是怎麼想的!」 妹妹說:「我當然知道啊,你說的是反話,其實你是捨不得我嘛!」 這些難以言傳的內隱資訊,也許是未來發展微妙人際關係的關鍵,有辦法擷取這些資訊,妹妹就有能力早一步想到他人可能有的反應,試著學習更圓滿的處理方式. 有些事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還記得有次帶妹妹參加巴奈(臺灣獨立音樂原住民女歌手)為宣揚非核家園舉辦的<給孩子們,非核家園>小型走唱會,是在大稻埕一個老房子裡.現場邊聊邊唱,其中巴奈說了一段話:「其實我也曾經問過自己,這樣唱歌分享給大家有用嗎?對事情有幫助嗎?可以改變什麼嗎?」 巴奈的搭檔名字叫那布.他在旁邊接話,說:「唱歌,可以好好照顧自己的感受.」 是的,「愛自己」真正的意涵不是膚淺地無止盡地滿足自己,而是花時間了解自己、懂自己、和自己對話,知道怎麼安慰自己、鼓勵自己,因為這些別人都幫不了太大的忙.現在妹妹正從往事裡挖掘線索、建立自我意識和信心.只有把自己照顧好的人,才會開始想到去關心別人. 也許,這就是現在社會最需要的良藥了.因為我們不懂得分辨自己的感受,所以我們互相誤會.因為我們不知道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我們累積憤怒.因為我們不尊重不允許自己的感受,所以我們躲避茫然.因為我們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感受,才會有這麼多的事情發生. 所以,請先對自己感興趣、愛自己、照顧好自己,才能多負擔一點別人那些超過能力負荷的情緒,然後,人與人之間的結構才能繼續搭建著,不讓惡靈入侵. 你可以在書中讀到更多精彩內容喔! 刺蝟媽媽與穿山甲女兒的思辨對話 作者:羅怡君繪者:妹妹 媽媽和孩子分別處於個性光譜的兩端,面對同一件事情有天壤之別的想法與反應時,親子間該如何互動呢?! 本文來自新手父母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