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vor Flickr 懷孕已經八個月的梅樂蒂,挺著大肚子頗為行動不便.剩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滿心期待新生命到來,卻也開始緊張起來,畢竟第一次準備當媽媽,難免會不知所措.等待的那天終於來臨,半夜突然感覺到底褲溼答答的,作為一個準媽媽她的直覺那就是「破水」了,因此便和先生趕緊叫了計程車趕去醫院.在醫院待產中,陣痛確實令人難熬,就算平時已經非常能忍痛的梅樂蒂來說,也不得不呼天搶地般的叫著.就在待產的六小時後,在身旁陪伴她的機器突然發出嗶嗶的聲響,也驚動了護理站的護士小姐,匆匆忙忙地趕到病床邊.原本她以為可能是要生了,但卻見小姐以非常急促的口氣打電話給醫師,並且囑咐她深呼吸,並加快點滴的流速,給予她戴上氧氣罩.原來身旁的胎兒監視器顯示,寶寶的心跳有緩慢的跡象.當醫師來病床邊時告訴梅樂蒂說:「剛剛胎心速率往下掉,可能代表胎盤功能出了問題,安全起見需要緊急進行剖腹手術…」梅樂蒂與先生聽完後,心情更為緊張,簽完手術同意書後便送去開刀房.還好有胎兒監視器的監控,寶寶出生後並沒有發現後遺症,也平安渡過生產的危機! 準媽媽在產房待產時,腹部會被綁上兩條帶子,並接上一台機器,這台機器就是胎兒監視器.利用都卜勒及壓力偵測器兩種電子儀器,來偵測和紀錄胎兒心跳速率,以及子宮收縮的頻率和強度.早在西元1816年法國一位醫師Laennec,利用類似喇叭形狀的聽筒,貼在孕婦肚皮上來聽胎兒的心跳,但這種只聽胎心的方式,並不能確實了解胎兒狀況;尤其是待產中子宮收縮時,胎心率的變化有可能是胎兒窘迫的危險徵兆,因此必須連續偵測胎心頻率及變化形狀,以防意外發生.隨著醫學演進,利用都卜勒儀器可以確實紀錄胎兒心跳的變化,可分為外接式及內接式兩種方式:一、外接式胎兒監視器:由於只要裝置在孕婦肚皮上,簡單又不具侵入性,因此目前大部份產科皆使用此種胎兒監視器.二、內接式胎兒監視器:由於需要在破水時伸入子宮內,可能增加感染的風險,現在已經鮮少使用. 胎兒的心跳大約在每分鐘120至160跳之間,如果胎心速度小於每分鐘120下,可能是缺乏足夠的血流供應,代表胎兒可能受到缺氧的威脅;如果胎心速度大於每分鐘160下,可能是孕婦發燒、甲狀腺機能亢進、服用安胎藥物或子宮內有感染的現象.監測心跳速率外,胎兒監視器顯示的心跳曲線,因為胎兒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交互作用,造成了心跳速率會忽快忽慢地交替,稱為變異性.通常變異性越大,代表胎盤供給胎兒養分的功能越好;反之,如果變異性變差,心跳曲線變平,就代表胎兒可能有窘迫的現象,若經由適當處理仍然沒有回復該有的變異性,則必須立即生產以免造成胎兒意外發生. 除此之外,胎兒監視器可以記錄子宮收縮的情況.當收縮不好時,為了加速產程進展,有時必須給予催產素針劑;當子宮收縮過密時,可能會降低子宮流到胎兒的血液供應,造成胎兒潛在的危險,更可能有子宮破裂的機會. 胎兒監視器除了在待產時使用,也可以在孕程中作為評估胎兒健康狀況的一種方式,亦有人稱作「胎盤功能檢查」.在懷孕七個月之後,尤其是產前最後一個月,胎盤供給胎兒養分的角色更為重要,因此利用胎動會造成胎心變化的特性,來判斷胎盤功能的好壞,間接了解胎兒在子宮內是否有窘迫的現象.正常的狀況下,20分鐘內若有兩次胎動,且伴隨胎兒心跳速率加速達每分鐘15次以上,且持續至少15秒.然而,如果沒達到標準,可能是胎兒正在睡覺,因此可以利用一種發聲器貼至肚皮上,利用聲波刺激胎兒.如果仍舊沒有反應,則發生胎兒窘迫的機會增加. 近年來有些人主張「溫柔生產」,認為針對低風險性的孕婦,生產時使用胎兒監視器會讓產婦無法活動,可能導致數據判讀誤差而引發不必要的剖腹產.因此建議生產前後不太可能發生併發症的孕婦,不需要持續監測.其實「多做」及「不做」都代表各自的優缺點;無庸置疑高危險妊娠的孕婦是一定需要持續監測胎兒;但一般孕婦無法在產前可以預測是否會發生併發症,不持續監測還是有可能發生胎兒窘迫的風險.不得不承認子宮內的寶寶是不會主動向外界求救的,胎兒監視器是唯一可以及早偵測寶寶危險情況的利器,是胎兒的守護神.到底要不要持續監測,要間隔多久監測,還是都不需監測,端看產科醫師的智慧與經驗以及醫病之間溝通的結果. 王懷麟醫師 現任送子鳥診所副院長.經歷台北榮總婦產部住院醫師、台北榮總婦產部總醫師、竹東榮民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新竹南門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婦產科醫學會會員、內視鏡外科醫學會會員. 本文來自王懷麟醫師部落格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