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毛葛格長大了,生活開始能夠自理,譬如吃飯,脫衣穿褲...等等,媽媽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從此每天幾乎同樣的情況一而再再而三發生.<狀況一>準備上樓睡覺,阿嬤說:樓梯太高小孩不好走,叫爸爸 抱上樓.<狀況二>吃飯慢吞吞,外婆說:來我餵比較快.<狀況三>小孩說我要尿尿,外公跟進廁所幫忙穿脫褲子兼沖水.<狀況四>洗澡前脫衣褲,洗澡後穿衣服,爺奶跟前跟後宛如伺候 小皇帝一般.<狀況五>做錯事被罰站,哭到肝腸寸斷,長輩們馬上出現將小孩 帶走,順道指責爸媽在虐待小孩.這時候媽媽呢?媽媽在做什麼?我啊在一旁猛翻白眼,並努力克制自己不滿的情緒,避免對長輩口出惡言. 來談談某天發生的事,接葛格下課之後回到娘家接女兒,媽媽已經煮好一桌豐盛的晚餐等著我們,大家開心的吃著飯,這中間葛格因為吃飯慢吞吞,要吃不吃得讓我警告了幾次,當大家都吃飽了,而他老大還持續的慢慢數著飯粒,甚至要求阿公阿嬤餵他,我直接收碗告訴他不餓就別吃,當然也別期望待會有零食可吃,肚子餓就等到明天再吃早餐吧! 果不其然換來他呼天喊地的哭,這時阿嬤現身了,直接指著我說:「吃個飯幹嘛大小聲,不過就是吃得慢一點,餵他一下就好了」,我:「可以自己吃了為什麼總要餵他,就是肚子不餓才會慢慢來,真的餓一次也不會怎麼樣,下次就知道有飯吃是幸福的」,結果老媽居然說:「你小時候不也是這樣,我也沒這麼嚴格阿,他還小不懂事,你為什麼要這麼兇,如果要教小孩回你家去教,不要再這罵給我聽」,之後不管我如何解釋都沒用,她根本不聽也不願意接受. 按耐下快要爆發的情緒,我選擇退一步不再回嘴,因為孩子就在面前看著我們,要說他還小但三歲多已經足夠理解,我們是為了他而吵架,擔心給孩子不良示範,默默的收拾好東西帶著兩個孩子回家,路上我和葛格提起剛剛發生的事:「媽媽和阿嬤剛剛差點吵架,你知道嗎?」「我知道阿,妳生氣阿嬤嗎?」「沒有,我不是對阿嬤或是對你生氣,而是生氣你可以好好說話卻總要用大哭的方式,我對這件事比較生氣」「..............」「你已經長大會表達了,當你大哭的時候,媽媽根本不了解你想說什麼,只會讓我也跟著生氣,以後可以試著好好說話嗎?」「好,我知道的,媽咪對不起」. 我想絕大多數的媽媽,對這樣的場景應該不陌生,剛開始我對長輩插手管教的反應非常..."直接",可以說不留情面的地步,直指對方不該管也沒立場管,因此發生過好幾次衝突,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自己的心態也逐漸發生變化,凡事緩一下退一步,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結果通常能更圓滿,家庭更和諧,對我而言世界不再單純只是黑與白、對和錯,同時也存在著灰色模糊地帶,模糊不代表無條件的妥協,更不表示放棄對孩子的教養. 長輩們年輕時忙著工作,希望給我們最好的生活環境,卻犧牲了陪伴孩子的時間,現在年事漸高,看著孫子圍繞在身旁,爺爺長奶奶短的叫,看著孫子就像看見自己孩子的縮影,只是以前對孩子求好心切,恨鐵不成鋼的心態,更深信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因此總是嚴格要求,容不下孩子有丁點失誤,現在時間空閒了下來,一點點零食、糖果換來孫子甜滋滋的笑容,隨手的小動作讓孫子開心到團團轉,捨不得小孫子挨罵或被處罰,因此總忍不住跟他的父母親對立. 但長輩們您是否想過,這些您認為的小事,很可能將孩子爸媽努力建立起的規矩毀於一旦,吃了糖果餅乾後不肯吃飯、像個小霸王要什麼有什麼、不願自己動手總等著別人服務,甚至懂得找靠山,讓爸媽不得不讓步,這些小事倘若不趕緊加以改正,等到孩子養成習慣後,就不再只是小事了. 三字經裡提到﹝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如果在小的時候,沒有好好的教育孩子,他們善良的本質就會受環境的影響而改變,所以教導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專心一致,才能讓善良的本質發揮出來.﹝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如果父母將子女生下來,只知道養活他們,而不去教育他們的話,這就是為人父母的過錯.同樣的,做老師的對於學生的教育,若沒有盡力教導,這就是老師偷懶沒有盡到為人師的責任. 當父母在教育孩子當下,旁觀者就算有再大的不滿,也切勿當著孩子的面和父母直接衝突,在親子教養方面,父母需有一人在孩子面前建立起威嚴,請注意我所指的是威嚴而非威權,﹝威嚴﹞指使人敬畏的莊嚴氣勢,﹝威權﹞指要求絕對服從其權威的原則.讓威嚴者對孩子達到一定的嚇阻效果(不是體罰喔),再由另一方來適度安慰及解釋,讓他知道自己錯在哪,如果這時候多了旁人插手,很容易演變為與第三人的衝突,不只延誤了當下教育孩子的好機會,更使孩子價值觀出現混亂(媽媽說不行,阿嬤說沒關係,到底要聽誰的話呢?). 針對教養要跟長輩們達成共識,絕非一時半刻能辦到的,因為我自己也還再努力當中,想想長輩們也是因為疼才會溺愛,倘若今天他們不疼愛我們的孩子,當父母的恐怕又是另一番怨言了.凡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果不是有立即性的狀況(譬如會受傷甚至有生命危險...等等),我會選擇當下按耐情緒,過一下再將孩子帶到長輩無法干涉的地方好好處理好好開導,並找長輩們心情好的時候或適當的時機好言相勸,當然姿態一定要放軟,不能硬碰硬,目前收到的成效還不錯,至少我在打罵教育小孩時,長輩不會再出來護航,當然私下還是會抱怨不需要這麼嚴格,但不曾再發生直接對嗆的場面,所以我已經很感恩了. 與同樣在育兒路上跌跌撞撞的父母們共勉之,未來還有許多的關卡等著我們,期許大家都能順利、平安通過這些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