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說明:是Q比姊姊出生三天後的樣子,非Q寶弟本人)▲可能是看到同為社團-「2015年五月羊寶貝」的孕媽咪們,都比預產期提早1~2週生產,加上和我有在來往互動的媽媽們,一看到我的超級大肚子都直說我應該隨時都會生吧!耳濡目染的影響下,在懷孕滿37週的第一天,竟以為自己真的要生小孩了!那天早上八點多,肚子突然莫名痛了起來,是比平時便意感更強烈,但去馬桶蹲也一點也上不出來.到了中午,那股痛意又襲捲而來,而且是會痛到發汗的情形.過了5分鐘後,痛意漸漸的消失.下午2點多又和早上一樣,這次是隔20~30分鐘共2次的腹痛,而且痛感比上午更加劇.不禁開始令我擔心緊張,因為回想之前懷Q比到催生前,都曾未出現過產兆(可說是完全沒有過),這次的情形從來沒有過,想說該不會是要生的前兆吧!趕緊傳傳line問蛇寶團的媽媽們她們當初生小孩的產兆是什麼?有先陣痛嗎?會有很難受的便意感,但好像每位媽咪們出現的產兆情形跟我都不同.之後大概每隔過約20~30分鐘後,腹部就會有突然想上廁所的疼痛.經過2~3次,想說陣痛開始變得規律起來,決定call老公馬上回家,我也趕緊檢查待產包是否有東西遺漏,又想著待會兒要怎麼安置Q比.這樣手忙腳亂的情形,怎麼搞得好像是才要生第一胎的新手媽媽. 撐到下午五點多,老公終於回來,緊張的心情鬆懈不少,換老公來照顧Q比,我先回房休息,趁沒痛的時候上網爬文看別人的經驗分享.看完後,覺得自己好像又沒短到10分鐘收縮一次,頻率也沒有很頻繁.在猜想自己是不是所謂的假性陣痛.但又想到有網友說當初就是一直跑廁所卻拉不出來,沒多久就破水.並提醒大家到了後期,縱然沒有其他產兆只有便意感,也是不能忽視的.因為自己也是有著明顯的便意感,深怕到時候臨時緊急要生了,然而又擔心去醫院又會被退貨.經過反覆思量下,最後在老公建議下,還是去了一趟醫院.大不了被退貨回家,至少可以放下心中大石.於是直接到醫院九樓產房報到,值班護士問我出現什麼情形,我跟她說下腹部有很強烈的解便感,大概20分鐘痛一次,會痛到發汗.給了護士孕婦健康手冊,護士要我先去上廁所,然後去產房等待內診檢查.過不久護士來幫我量血壓,和綁上測宮縮的儀器.告訴我有胎動就要按下按鈕,來測胎動次數.接著她幫我進行內診,結果處於未開指的狀態(當下聽到時,心裡覺得有點小小失落),護士說要我平躺在床上,繼續觀察20分鐘.說也奇怪,我一進到產房就沒有痛意了(搞什麼)!就這樣沒有痛感的20分鐘過去,期間還能感受到Q寶的明顯胎動.爾後護士進來看見我的宮縮指數,說我的宮縮頻率還不夠,而且小孩的胎動算很頻繁,不算是真的有產兆出現.接著她拿了一張「何時需要入院待產護理指導」給我看,同時對我快速說明內容.以下藍字為「何時需要入院護理指導」的內容~何時需要入院待產護理指導(資料來源:新竹國泰綜合醫院)一、確定破水:不管不管子宮頸口是否有開,為避免破水可能造成感染,建議你入院待產.二、無破水者:1.子宮頸口開三公分以上即可入院待產.此時進入活動期,初產婦一小時平均進步1.2公分,而經產婦平均進步1.5公分.2.子宮頸口開小於3公分者,先裝置胎兒監視器以評估產婦宮縮情形及胎兒心跳情形,為時大約30分鐘至1小時.醫生會依其結果建議回家休息或附近走動.♠根據健保局入院待產規定及臨床經驗顯示:從規則搜索到子宮頸口開三公分前為潛伏期,潛伏期過早有產程過長的缺點.但若有下列情況需要立即到醫院或以電話與醫護人員聯繫♠1.陰道突然流水出來,且是無法控制的.2.陰道出血量增加:若為暗褐色,放心可再觀察.量比原先得多表示子宮頸口有某種程度進展.但不能超過比平常月經量最多那天還多!或出現大於50元硬幣的血塊.3.子宮收縮和腰酸加劇:初產婦3至10分鐘收縮一次,持續30分鐘以上.經產婦有規則陣痛和腰酸每7~8分鐘收縮一次,收縮頻率約20分鐘有3次以上陣痛(身體處於平躺休息時).4.有下墜解便感:痛起來或不同時間有強烈解便感,此為胎頭壓迫直腸引起.5.胎動比平常少或不動(胎動變少時可以試著採側臥方式或是喝較甜的果汁).6.任何特殊變化.此外,護士有提醒我,平常趁解便感不痛時,就去上廁所.多吃蔬菜水果和多喝水.繳完檢查費用後,像沒發生什麼事又回家去了! 回到家後,直接進廁所蹲馬桶,最後終於解便成功,頓時一整個覺得通體舒暢,馬上解除疼痛便意感的警報.原來只是因為Q寶壓迫到我的直腸,然後剛好又有累積已久的大便卡住,所以才會有發生腹痛的情形.想到今天的狀況真是虛驚一場,最後發現造成疼痛便意感的原因還滿令人啼笑皆非的﹏(連老妹都開玩笑說我是不是因為太想生的關係!?),這也讓我上了一堂課—就是在孕後期(最容易有便秘的情形產生),每天都要去蹲一下廁所,最好能每天都有排便,才不會累積太久而突然造成下腹疼痛Orz. ❤ 如果喜歡Q比的生活日記(Q比媽生活札記)就幫我按讚&推文一下唷!! ❤ 感謝你的鼓勵Q比的生活日記<文章來源出處:http://anitading2009.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