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從改變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尚未學會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通常無法把長篇大論聽進去,因此父母減少用字很重要. 舉例而言,若家裡的學步兒生氣的打你,因為你在照顧另一個孩子,沒有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這時實在沒必要像阿嬤的裹腳布一樣,又臭又長的叨唸個沒完沒了,說打人是多麼不好的負面情緒反應.你可以試試一八九至一九○頁的四個步驟,不消幾句話的工夫就能解決問題,進入到下一步. 圖6-1以四個步驟應對學步兒的偏差行為步驟一:進行情感連結,並處理行為背後的感受. 步驟二:處理行為. 步驟三:給予其他選擇. 步驟四:繼續前進. 處理孩子的行為後,馬上繼續做下一件事,就能避免放太多心思在負面行為上,快速回到正軌. 不管孩子年幼或年長,管教時都要忍住不囉嗦.若你需要完整的講道理,盡量用提問和傾聽的方法.合作式的討論能帶給孩子重要的教導和學習,父母不用像平常講那麼多話,一樣可以達到管教目標. 這個基本概念類似「多說無益」.政商人士、社群領袖和任何依賴有效溝通來達到目標的人,有時會策略性的少說話,克制自己不要滔滔不絕.這不是因為他們講太多話會喉嚨沙啞,而是希望在一場討論或投票會議中,盡量不要小題大作,等到真正重要的議題來了,他們的聲音才會被重視. 對待孩子也是同樣道理.如果我們一天到晚唸個不停,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同一件事情不斷的講,他們遲早(可能很快)會聽不下去.反之,若父母少說幾句,針對重視的議題發言,然後閉上嘴巴,這些話語對孩子的影響力會大很多. 你希望孩子好好聽你說話嗎?盡量言簡意賅.一旦處理了行為以及行為背後的感受,就可以繼續前進了.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孩子鬧脾氣,正是開發全腦的好時機>作者: 丹尼爾‧席格, 蒂娜‧佩恩‧布萊森終結每個父母的管教惡夢,現在就開始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暢銷書<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作者新作:孩子不是故意無理取鬧,他們負責分析思考的大腦25歲才發育完全!鬧脾氣等於告訴你,他們現在欠缺的能力!本書將改變你對管教的觀念:先作不抓狂的父母,才能教出不抓狂的孩子!把握每次親子衝突的時刻,當下將失控情緒翻轉化為成長契機,讓孩子學會受用一生的能力!<本文來自采實文化授權同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