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教導子女成為「責任者」? 我們可以將父母分類為四個角色,拯救者型、迫害者型、受害者型、責任者型,讓父母親好好審視一下,自己是屬於哪一種角色的父母.拯救者型父母 拯救者父母,常見的口頭禪有「我幫你」、「我來就好」,譬如說放學的時間,有些孩子從校門口走出來,一看到爸爸或媽媽,就立刻把身上的沈重書包脫下來,順手拿給來接自己的家長說:「幫我背!」長輩如果沒注意到這個成長的陷阱,甚至會覺得很窩心,覺得孩子跟自己好親近,就接過來幫忙背了.這種典型的拯救型父母,所對應到的,就是依賴型的子女. 依賴型的子女,凡是習慣依賴大人為他而做,即便是寫功課這樣的事情,也無法自己獨力完成,一邊寫,一邊喊:「爸,媽,這題我不會,你們快點來!」而拯救型父母一聽到,一秒放下手邊的事情,就衝了過來,替孩子解題. 其實,當孩子對功課有疑問時,爸爸媽媽請勿隨傳隨到,應該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時間自主權,應該尊重別人手邊正忙著的事情;當需要麻煩別人教功課時,首先態度要有禮貌,接著彼此約定一個時間,例如半小時後,等待爸爸媽媽忙完了,再來幫忙. 透過溝通,讓孩子學習獨立,為自己的作業負責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迫害者型父母 迫害者型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太高、態度太嚴厲,對孩子最愛口出惡言:「你那麼笨是誰生的?」、「你連這個都不會?」、「你到底要我教你多少遍?」用語言上的暴力,造成孩子心靈上的挫折感. 這一類的負面語言,即使並非爸媽的真心話,但是孩子一旦聽多了,後來就會相信它,認為自己不夠好. 迫害者型的父母會教出兩種類型的小孩,一種是對抗到底的孩子,因為他認為自己不像父母說的那麼差;而另外一種是,接受爸爸媽媽的說法,承認自己是扶不起的阿斗,並且失去追求進步的動力,對於人生道路徹底的放棄,因為沒有信心,所以變成不快樂的孩子.受害者型父母 受害者型的父母總是散發悲觀情緒,在小孩面前說:「我們命苦」、「我們能力差」、「我們沒有那麼有錢」. 當爸爸媽媽帶著一種受害情結來和孩子互動相處,這孩子自然就受到父母的負面情緒影響,認為自己不夠好、機會不多,逐漸產生一種自玲、自怨、自艾的情緒,那這樣的孩子,他又如何進到社會跟人競爭,力爭上游呢? 兒童時期正是培養孩子自信心的重要階段,爸爸媽媽正是他們的信心來源,也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如果連偶像都這般意志消沉,孩子又該如何對自己、對家庭、對未來保持著積極的想法呢? 即使實際情況並不相當理想,家長也可以有不一樣的表達方式,讓孩子在明白狀況的同時,也能夠抱持著樂觀的態度,持續培養競爭力,而不是浪費時間在羨慕別的家庭,卻忘了自己是人生的主人翁.責任者型父母 以上三種父母,都是比較負面的,拯救者會教出依賴型的小孩;迫害者會教出對抗或自卑的孩子;受害者會教出自玲、自怨、自艾的下一代,而第四種「責任者型的父母」會教出什麼樣的孩子呢?當然,責任者型的父母,就會教出懂得為自己負責任的好孩子. 責任者型的爸媽懂得一個很簡單的道理,那就是「要做就不要怨,要怨就不要做」,利用這兩個口訣來教育孩子,讓孩子也能夠踏踏實實地盡責,不輕易抱怨. 舉個例子:有些年幼的小孩洗澡時,往往要媽媽幫忙準備衣服,剛開始媽媽可能心想,孩子年紀尚小,幫一點忙沒關係,但是孩子一天天長大,教導方式其實需要改變,如果孩子都已經國小六年級了,還在浴室裡喊:「媽媽幫我拿內褲!」責任型的父母會好好跟孩子講清楚:準備換洗的衣物是自己的責任,爸爸媽媽沒有義務幫忙. 其實,希望教導出責任者型的小孩,只要簡單做一件事情就好,那就是做一個責任者型的父母,謹遵著「要做就不要怨,要怨就不要做」的原則,已經身為父母,就不要抱怨「為什麼生出這樣的小孩?」而是好好地將小孩教育好. 同樣的道理,如果替孩子做太多,孩子不獨立,容易心有怨言,那麼一開始就不該通通幫孩子做到好. ﹝同場加映小故事﹞ 關於「替孩子做太多,孩子不獨立」,我自己有一個切身的經驗. 我有兩個兒子,還記得當初兩個兒子都還在受教育年齡的時候,某一天,小兒子剛剛從學校放學回來,才回到家裡,走進門來,劈頭就對我說道:「媽媽,妳害我今天被老師打手心了!」 我聽了問他說:「怎麼啦?」 他回答說:「有一題數學,我寫錯了,妳沒有幫我檢查出來!」 聽到這樣子的指責,我嚇了一跳,原來孩子在計算上粗心,運算過程中出了差錯,答案是錯誤的,卻認為是媽媽沒有把功課檢查好,而不是自己沒有把功課做好,自己應該承擔起後果. 經過這件事以後,我徹底深刻地反省,從那一天開始,再也不幫他檢查功課,我只檢查大項目:功課有沒有完成?並且簽名;但是國文字體有沒有完美、數學有沒有每一題寫對……等,這歸小兒子自己管.當我這麼做以後,孩子的作業出錯的時候,再也不會責罵別人,而是自我檢討.後來,包括攜帶什麼學用品,或者是學校交辦了什麼事項,我也都與兒子們講清楚:「自己的事情自己注意,如果粗心遺漏了,我不會特地跑到學校幫你們送過去.」 父母如果成為責任者的時候,孩子會對自己的行為就更加負責任,在四個角色裡面,爸爸媽媽要選對角色,做一個「責任者型的父母」,如此才會教出能做自己主人的小孩. 當然,小孩一路尋找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也要在父母的陪伴下,練習做決定、練習做判斷、練習在各式各樣的挑戰裡面做對的選擇,萬一錯了,他們也懂得自己付起責任,然後不怪罪別人,下次再把它修正更好,這樣就對了. ﹝愛的練習詩﹞ 父母乃是教養孩子「責任」的重要良師;我親愛的父母,請指引我們方向,我們只是模仿你們,忠實呈現在我們的舉動上.丹尼斯.魏特利(DenisWaitley) 孩子就要這麼教 過度功利導向的社會風氣,讓父母漠視孩子在家庭裡的品格教育,為了追隨主流社會的脈動,孩子們自幼被形形色色「成功計畫」包圍,然而,跟著這些讀書計畫、升學計畫去制定前程,孩子這一生就註定「成功」了嗎?您只在乎孩子的「成績」,卻忽略「成長」?您只看到眼前的「數字」,卻忘記「素質」? 如同中國諺語所說:「孩子的人生如同一張白紙,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品格的培養,從小就得開始做起,它是爸爸媽媽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下,長期觀察→模仿→理解→內化的成果,無法放任自成,無法草率速達,無法投機取巧.新絲路:http://www.silkbook.com/book_detail.asp?goods_ser=kk0433181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6562吳娟瑜老師國際演說家、親子教育專家、婚姻兩性專家.演說5000場次以上,著有「不是全能爸媽,一樣教出好孩子」、「沒有教不好的孩子」、「爸媽一句話,影響孩子一輩子」等書.終身目標:「把好的影響分享給更多的人」.本文由吳娟瑜老師授權轉載BLOG:http://wuchuanyu.blogspot.tw/臉書:https://goo.gl/s873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