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討厭這頓晚飯!」「奶奶的味道好臭.我不要去奶奶家,我就是不去.」「我們遊戲時間還沒完.你走開啦!」「為什麼?告訴我為什麼呀?」 語氣和言語密不可分.小孩不一定要用言語才能傳達負面態度,咂嘴、嗤笑、面露不快也產生相同的效果,不過孩子說出口的言詞確實會影響他們當下的語氣.好聲好氣地講「那還用說」並不容易,而每天晚上都語氣惡劣地說「媽,謝謝妳煮晚餐」,雖然並非絕無可能,但也一定不容易做到.心理學的認知行為理論認為,感受隨著行為而來;換句話說,與其等著子女欣然配合你,不如教他們養成禮貌的習慣.如果你和子女每天說話時都客客氣氣的,就自然會產生感恩和尊重的感受. 以下的言語和行為,除了能逐漸培養禮貌之外,還會讓孩子留意到自己有哪些福分、該負什麼責任,而旁人又付出了哪些心力.要求子女說這些話,是教導尊重的好開端. ●孩子問好、提出問題時,應該加上稱謂:「爸,我可以先離開餐桌嗎?」「媽,謝謝妳載我們來百貨公司.」 ●當別人提供東西給孩子時,孩子應該回答「好,謝謝你」或是「不用了,謝謝你」.請勸阻孩子只是沉默地點頭或搖頭. ●孩子回到家或正要出門時,應該打聲招呼說:「媽,我回來了.」「爸,再見.」而不是閃過你身旁,直奔掌上型電動、後院的籃框,或是打開冰箱、聽電話答錄機. ●孩子要吃東西時,若是父母、朋友或兄弟姊妹正好在場,應當主動分享或為其他人準備.「我要喝柳丁汁,你要一杯嗎?」「你要不要吃洋芋片?」 ●吃完飯的時候,孩子應該問父母是否用完餐了,並且主動收拾碗筷.要是你覺得這樣要求太難做到的話,那就把它想成公平的分工合作吧──畢竟他們是沒辦法載你去百貨公司的. ●你的房門關上時,孩子應該敲門,說:「是我潔米.我可以進去嗎?」就算房門沒鎖也一樣. 請聽我一勸:教導子女尊重別人至關緊要,不過慎選希望孩子改變的行為,然而避免把自己變成操練教官也同樣重要.要是你老是批評個不停,就會把他們原本樂意配合的心情消耗殆盡,最後這項尊重計畫也會失敗.以下有幾種行徑範例,是你應該明智不予追究的:●稚齡孩子天真的用語,或是難過、生氣的話語:「媽媽,妳是便便.」或是像艾瑪有一次對我說過:「我想用很多很多石頭丟妳.」 ●孩子聽了你的斥責後,面露微笑.這代表的通常不是厚臉皮,而是難為情. ●十歲以上的孩子要求你(父母)不要唱歌、不要在公共場所跟她太親密,或是不要在她的朋友面前背著你的蘇格蘭格紋圖案的背包. ●無論哪個年紀的孩子翻白眼. <孩子需要的9種福分>作者:溫蒂.莫傑爾(WendyMogel)造就良好的人格特質是一輩子的過程,今天你捨不得讓孩子受到一點傷害,明日的傷害會更大!本文自商周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