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已經25歲了,為什麼不能交女朋友?」他在床頭邊餵著臥床的母親吃藥,心底一直衝動想跟她說,他交了一個女朋友,可這些話只能梗在喉頭,像根無法拔除的刺.只要回家,他都得留守在家顧媽媽,每次他想出去,都要將細節鉅細靡遺地跟他報備,只要跟他報備回家時間,媽媽總是在客廳打瞌睡也要算時間等他回來,他知道,媽媽的黏膩是來自長久以來對於家庭沒有歸屬感和不安全感,她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身為獨身子的他會拋棄她,可這個妄想她卻怎麼澄清和保證都無效,"沒安全感"伴隨的掌控欲,就像媽心中的一顆爛瘡,兒子親眼見到爛瘡在那,卻怎樣都拔除不了.「你看,你爸只會往山上跑,也不管我膝蓋不好只能在家...」媽媽無奈的搖了搖頭,咳咳了兩聲.「媽,你先別講話了啦,這次腸胃型感冒很可怕,你要多保重身體」他看到媽媽這樣,想跟他分享女友的事情已經嚥下去,關上嘴,轉成好聲好氣地出聲安慰.「你看,你爸對我這麼不好,枉費我們結婚20多年,跟你講,男人很可怕,都會變,你可千萬不要騙我,讓我傷心...」當媽媽每一回這樣說,他的嘴巴就關得更緊了! 她會這樣講不是沒有原因的,她和老公是五專時期的班對,感情一直很要好,雙方家人非常熟絡,也理當在他們30歲,各自有事業的時候,順理成章的十年修成正果結了婚,他們太習慣對方,以至於也沒想過退路,當萬事備齊只欠東風的時候,老天爺卻開他們了玩笑,婚後五年她一直遲遲無法生孕,而全家人緊盯肚皮的壓力,開始從詢問轉成不耐煩的盤問,和給予討人厭的建議,這件事情直到35歲那年,婆婆終於忍不住在全家親戚面前不斷一邊奚落一邊給求子妙方,而先生那幾天總是只能冷眼看待、不發一語.她很恨他,怎麼不像往年那樣會為他挺身而出,難道他心裡也是這麼想的?當她放眼望去看到夫家全家人對她質疑的態度,鄙視的眼神,她沒有退路,更沒有出口.她不是不顧先生是長子,長輩想抱長孫,但因為眾人想要長孫,卻不斷奚落媳婦的肚皮不爭氣,從不檢討自己人,這點讓她痛徹心扉,也因為他們的態度總是將她完全排除在外,甚至有親戚還在此時加諸於「不能生,就退貨」的說法,讓她飽受委屈.當肚皮是個問題時,好像她們過往的一切都能被輕易否決,先生為了自保也開始和長輩們暗示她身材不夠火辣,肚子也不爭氣,受盡委屈的她只得一邊和先生吵架,一邊自己想辦法.只是跟全家人抗衡下的結果,不但排除可以離婚的退路,最後「產子」這事,也變成面子上的賭氣.終於,在她40歲這年,做試管嬰兒之下才產下一子,在高齡產婦還急欲生子的情況下,她對自己,對環境,對孩子的存活,都變成跟自己過意不去的壓力鍋,成敗和自己完全綑綁在一起,高度神經質的她不管先生怎麼想,她要大家沒話說,逼迫先生用高額的金額把精蟲分離,做出一個代表她「能生」的孩子,來證明她不是他們眼前的不正常人. 也因為得子不易,她得了兒子,卻離了先生.她厭惡先生的落井下石,在背後與家人連成一氣的樣子,她得了兒子之後換她奚落先生,將兒子捧上天,對他呵護備至,無論花多少錢,什麼都想給她學,在學校跟同學爭執,她也第一時間出面保護,受到一點小風寒也小題大作送急診.她不在意先生的退場和無感,從40歲那年,她將孩子變成先生的替代品,不但證明自己正常可以生,也了結了家中要抱孫的壓力,可殊不知這神經質的媽媽,卻意外的已經跟他們家的長孫在心裡上結了婚,不准孩子有女友,常跟孩子吃味,要掌控他的交友、環境、身邊大小事,這長年來,只想要孩子服侍她到老的心願,讓這25歲的青年人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他正感覺到母親一手遮天阻礙著他,發展出自己情感最重要的一塊道路,就像他梗在喉嚨的那根刺. 諮商心理師這樣說:「夫妻感情不好啊,生個小孩就沒事了!」我們常聽到身旁的長輩,這樣告誡著感情不睦的夫妻,甚至是在夫妻雙方想要離婚時,給予這樣的建議.但其實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根據婚姻滿意度的調查研究指出,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後夫妻對婚姻滿意度是急遽下降,而身為人母的滿意度更低.在台灣的配偶調查中也發現,婚後女人的家務負擔是男人的七倍,台灣夫妻在婚後的家務,明顯女人負擔的較多,有了孩子之後照顧和養育的責任,則使身為人母變成一件不只甜蜜的沉重負荷.如果夫妻雙方本就不睦,先生不但無法領略太太的挫折感,甚至可能因為分工問題起更多爭執口角,甚至撒手不管.夫妻關係其實是很重要的夥伴關係,而「生子」這個生活事件,不但無法攏絡夫妻雙方,反倒可能變成檔在彼此溝通中間,更堂而皇之的理由,長年下來夫妻雙方的不能同心,孩子就容易變成夫妻原本衝突中,彼此角力的工具一.而夫妻也會將自己在伴侶間得不到的支持和照顧,在孩子漸漸成年時,下意識的向孩子索求,在孩子年幼時,由於其中一方也因為自己投諸心力,就容易過度寄望孩子選邊站,而說出像是「不支持我,養你有什麼用?」,或者一方面將自我和孩子的成敗或忠誠度綁在一起,另一方面更是將孩子捲入夫妻紛爭的三角關係中,孩子反倒是變成出生來為這對夫妻的惡劣關係救火賣命.家族治療大師Bowen曾指出孩子三角關係中的家庭鬥爭,將是家庭中的層層疊疊的堡壘,也許是父母親其中一方與孩子共謀,或者祖父母見此狀況,默許孫子出問題,轉移父母間衝突的注意力.這種情況在生活中非常常見,你也許會見到一家人中,母親暗中贊成孩子不要聽父親的話,不要尊重父親,否則他會不高興,這種隱密給孩子任務去反對另一方,孩子會接收到.於是,你會看見一個氣憤於不被家人尊重的父親,和一個從來不把父親看在眼裡的孩子,以及一個得意於孩子不聽父親話,口口聲聲說他是個多辛苦的母親,接著「父親越來越荒謬的管教,孩子越來越脫序的行為,母親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說孩子真可憐」一家人的劇碼,在此寫下腳本,重複上演,起因肇於孩子為出生之前,夫妻之間早就荒腔走板的破裂關係,延續到下一代親子之間衝突的問題.而孩子,更從中找到一個「討好媽媽,就要失去自我判斷」的矛盾的自我定位,等到他長大之後,要面對自己的決定和判斷與媽媽不同時,就會變得格外困難,他也許會意識到:1.他將父親的重要性排除,從小就取代父親去照顧媽媽的沉重負擔.2.媽媽愛他,卻有重重的心事和傷心處,以致於無法聆聽他,對他多有寄望,更不能尊重他的決定.3.孩子扛起"無法讓母親失望"的罪惡感,但是自己的想法怎麼沒辦法與母親溝通,他會越來越厭惡自己,誤以為"保有自己,就會背叛父母",時時對自己感到羞愧,這樣的影響,讓孩子不敢說出自己與母親的差異和鴻溝,持續影響著孩子長大成人. 也許,該是時候釋放自己,走自己人生的路了,走自己的人生和父母並不衝突,而是,我們也是自己孩子的父母,從我們這一代鬆綁自己是非常重要的.畢竟,父母有父母的議題和當年的磨難,我們生來和父母平等都是個平凡的個體,而不是救苦救難的上帝,很多時候,假若我們感受到"自己過得好是個罪過"、"時時害怕自己太幸福,就是對不起父母"、"害怕過的比父母好"、覺得父母都已經過不好了,自己不值得快樂"這些信念其實才是延續父母問題到我們身上的肇因,孰不知,自己有著幸福穩健的人生,才是更有益於原生家庭的修復. 黃之盈老師諮商心理師x作家,擅長以細膩溫暖的口吻,解析讀者在親子、伴侶及婚姻關係中,困惑又脆弱的心!部落格:<跨界.強悍且溫柔地出走>粉絲團:<黃之盈心理師的暖心園地>本文由黃之盈老師授權轉載原文連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