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養兒育女是「照書養」,在我看來早就變成「照臉書養」是阿!教養小孩看書太慢了,爸媽遇到疑慮時,在人手一機的現代,利用網路輸入關鍵字,不受時空限制,就會有社群分享的回應和按讚的情感支持.甚至醫療團隊在網路上推出「請問醫生」平台,線上就可以幫助爸媽獲得即時正確的醫療資訊.上一輩父母看書養小孩,現代父母上網養小孩,但如何判斷網路資料的正確性呢?當遇到問題時,爸媽是否又會全面接收網路建議及做法呢?今天我想談的就是關於教養「分享」這一個爸媽都急迫的發燒課題.經濟尚未起飛、家裡孩子又多的舊年代,有限的家庭資源中,迫使每個孩子從小都得面對和手足之間分享的課題,一個玩具如何輪流玩而不能弄壞、三個孩子又如何在少少的零用錢下湊出來買根冰棒輪流一人舔一口……,諸如此類的例子都有很多的機會教育,讓我們在最自然的情境下,從小體會到分享的重要與快樂.反觀現在,經濟富裕了,孩子卻生得越來越少,豐富的教育資源與少子化的對比下,總讓獨生子、女一人專美於前,想必也剝奪了他們在生活中自然學會分享的機會,體會不到「因為分享,所以擁有更多」的道理. 那麼少子化的現在,讓「分享」的教導越加重要.好啦!我也來GOOGLE「分享」結果真的跳出很多教養文章,只是在不同國家文化背景、不同民情風俗、不同的家庭養料下,關於教養又有多少採信度可以套在自己家裡這一位呢? 「分享啦.Share! Share!」「你是哥哥,要讓弟弟」最常聽到的這幾句.沒錯阿!這一點都不可行,小小孩子心裡聽到更不服氣了,本來就是常常覺得不足夠,或所有權的觀念都還沒確立時,爸媽馬上要求他與別人分享自己所愛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尊重孩子的意願,讓自己主導,孩子才會樂意分享.」另一派的人又這樣說.這不是讓爸媽更迷罔了嗎?少子化的家庭,在長期缺乏與同齡相處的情形下,更不懂得與別人分享,一旦進入團體生活,變成小霸王怎麼辦?教分享也不是,不教也不是,但事事順從孩子的意願,孩子變的愈來愈霸道,爸媽又該什麼時候介入呢?? 原來,分享必須是發自內心的.但是要如何避免讓孩子認為分享是被逼才要做的事,自動對別人慷慨,建立起良好的社交關係呢?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非常實用, 在加拿大育兒雜誌「Today’sParent」中,早期兒童教育專家認為嬰幼兒(toddler1-3歲)、學齡前兒童(preschooler3-5歲)、兒童(littlekid5歲以上)在這些教養問題上明白的指出,應該要給予孩子不同的溝通及引導策略,原來「分享」要教,而且從小就要領導孩子,因為孩子的分享能力,會依年齡及認知上而有不同的表現,大人要引導適齡的分享行為,其實是要「分齡」傳授給孩子的 : 如何教導嬰幼兒 (toddler1-3歲)學習分享?嬰幼兒階段的孩子仍處於「自我中心」的發展階段,也就是「這是我的」,自然就還不太能理解「那是你的」.所以這時間教孩子「交換」對兩歲小孩來說都還沒有太大意義,當然也不會理解「你可以玩幾分鐘再還給他」這樣的說法.但是經由模仿來建立分享的行為,這是引導分享的關鍵時期. ▲爸媽以身作則對小小孩來說,許多概念的建立,都是來自於源生家庭成員與他的互動,透過大人的主動分享或在家練習遊戲情境,孩子看到原來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大方和別人分享,竟會是如此開心、滿足,進而理解這樣的具體經驗中,讓孩子對「分享」、「與人分享是快樂的」有了真實的概念. ▲跟孩子討論他的感覺「你是不是害怕拿不回來呢?」或「你擔心你的小汽車不會回來了嗎?」幫忙說出孩子的不安,認識自己的情緒,不久這些認知會轉換成理解與成功回應你的能力.不要以為孩子聽不懂,嬰幼兒其實是可以經由「讀」你的表情去理解你口裡的話.所以當爸媽在進行共讀時,不妨常問孩子「這隻兔子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傷心呢?」諸如此類的話去幫助學習. ▲和孩子站在一起陣線在兩個小孩都想要玩同一個玩具時,可以試著對他們說:「你玩玩之後,弟弟可以跟這隻小馬玩嗎?」,或是給孩子選擇題A&B「你想要分享這部紅色的車車或是藍色的車車給弟弟玩?」.「你想玩這個車車,那要不要用你的飛機和哥哥交換呢?」如此一來大家都有得玩,這時孩子可以感受到分享不是失去,而是得到更多,「滿足」是學習分享很重要的第一步. ▲把事件具體化分享對小小孩來說真的是非常抽象的事,他們的理解通常只會是「你要把它給我」或是「我要把東西給其他的小朋友」,於是這時候,爸媽要花多點時間,領導孩子讓「等待」和「輪流」更加具體化說明,例如利用分享情境的角色扮演遊戲傳遞情境來表達「你看,輪到你了」. ▲不要馬上做出決定當孩子有爭吵或搶奪行為發生時,試著趕快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到其他玩具上,爸媽可先當個旁觀者,讓孩子自己去化解這場戰爭,除非他們就要傷到彼此了,才適時的介入排解.介入時,也不一定要馬上做出什麼決定.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所有權、分享玩、交換輪流玩的概念都是很模糊的,說老實話,就算被搶了手上的東西也不會有多大委屈,因為一下子就被其他新鮮事給轉移目標了. ▲事先為遊戲聚會做好討論在遊戲聚會前,事先跟孩子討論哪些東西是可以分享給其它小朋友玩的,然後把那些孩子特別在意的私有物收起來.例如:孩子絕對不會將自己剛收到的生日禮物或剛買的新玩具與別人分享,所以請先收起來. ▲計劃兩人份的活動例如準備一桶的玩具車,或是一組有很多鏟子、篩子的玩沙器具,或是一組黏土,總之就是幫兩個孩子準備好多過二個的玩具,讓孩子都能感到滿足,誰都玩得到,誰都不用搶.我覺得這個方法很棒,除了為孩子安排製造與人共同快樂遊戲的機會,也是幫忙孩子很重要的社交經驗.其實孩子不願意分享,很有可能是因為和其它小朋友互動的經驗不夠,經由這個活動,孩子透過參與可以多多學習融入社交的快樂相處模式. ▲引導孩子示範「施」與「受」的成效例如,將一樣東西從孩子的手上拿走後,再拿回來給孩子.在家玩滾球遊戲,來來回回回的玩,讓孩子理解球離開自己以後,還會再回來的. 如何教導學齡前兒童(preschooler3-5歲)學習分享?1~3歲的孩子的社交發展特徵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你會發現,在團體中,孩子們起初會在各個不同角落自己玩耍,過一會兒,才會比較社會性的聚在一起,但是彼此之間仍沒有相互溝通,而是各自玩著一些簡單的遊戲. 而3歲後孩子的互動就不再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了,他們會有很機會和其他孩子接觸,朋友的重要性也會慢慢的增加,才會真正的和別人玩.這時的孩子已經能感受及推測別人的情緒,也就是同理心的發展.而透過「分享」的過程,孩子如果學習到因為大方的付出,而讓彼此都能感到快樂,孩子也才能開始得到喜歡跟別人一起玩的樂趣. ▲提供孩子一些溝通的方法教導孩子一些協商或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我想和你交換玩」「我還沒玩完」).也就是鼓勵孩子開口說出「想要」及「學習等待」,爸媽可以發現這個方法可以有效的防止孩子搶奪或把玩具藏起.雖然有時候孩子會轉頭,尋求爸媽的的幫助,去介入自己正面臨的難題,但時間久了,孩子才能學習用自己的方法去協商與社交溝通. ▲幫孩子建立正確的所有權觀念如果孩子不喜歡和別人分享自己私有物,建議爸媽們也不要用強迫的手段.同樣的,也要教導孩子學著尊重別人的物品,都要事先詢問持有者的意願才可以使用.在家裡爸媽就可以引導,如「大帽子是媽媽的」「小帽子是你的」.如果在公共場合,當孩子想搶別人的玩具,也可以提醒孩子「手上的車車是你的」「大車車是哥哥的哦!」「我們要等等,等一下就輪到你」 ▲遵循上面提及過嬰幼兒的遊戲聚會守則一樣的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們準備足夠數量的遊戲物品,讓孩子都能感到滿足,誰都玩得到,誰都不用搶.爸媽也要試著安排孩子與別人共同快樂遊戲的機會,學習交換著玩與等待著玩. 如何教導兒童(littlekid-5歲以上)學習分享? ▲給予孩子的正確分享行為時的有效讚美當孩子主動與人分享時,對於孩子分享玩樂的行為給予用力鼓掌表示,有效的獎勵或讚美.例如看見孩子願意借玩具給別人時,爸媽就可以給予讚美,「謝謝你願意將車車借小朋友玩.」當孩子所做的事情能夠獲得正面的獎勵時,他們才會有興趣重複相同的行為. ▲不要立即當孩子的救護員當孩子有爭吵或搶奪行為發生時,別急著直接介入他們的爭吵之中,爸媽可先當個旁觀者,然後說「發生什麼問題了嗎?」「該怎麼辦呢?」的方法去試探孩子本身解決事情的能力,也就是給予孩子彼此溝通、思考的空間,讓孩子自己去化解這場戰爭,除非他們就要傷到彼此了,爸媽才適時的介入排解,示範一次,讓孩子知道如何分享,就是扮演指導或訓練的角色.如果父母們老是插手,孩子是永遠無法學習到自行解決問題的. 總結 儘管「分享」對孩子來說是一項高度複雜的社交行為,但孩子仍是必須學習,就算要花上一段時間,但是幫助孩子學習分享,需要愉快的訓練過程.「與你分享的快樂,勝過獨自擁有,至今我仍深深感動.」 這首伍思凱「分享」當中的一句歌詞是這麼唱的,的確,隨著年紀的增長,當一個人心智成熟後,有了開心或感動的分享經驗後,才會更樂於分享,有了更多具體的體驗,一定比三令五申教孩子要懂得分享有效得多. 本文來自todaysparent.com中,關於SHARE的兩篇文章.我將兩篇內文所提及之方法合併歸納.原文詳見 :Howtogetyourkidtoshare:Anage-by-ageguide5tipsforteachingyourtoddlerhowtoshare 更多育兒大小事分享 : 「讚好/Like」﹝奧斯卡報報Oscar’sPost﹞FB專頁&設定「搶先看/SeeFirst」合作邀稿聯絡:melody1522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