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怎麼說,也不想說」—有些人,是用「行動」在說話親愛的恩恩:心理學的確有意思.原來我們是從還沒開始考試、工作的時候,心裡就已經存在焦慮了.我從來沒用這個角度想過事情.克萊茵女士的觀點的確讓我更了解,人的內心世界有多麼細膩複雜.幾個月前,我們家隔壁搬來了一對新婚夫妻.天氣好的時候,我常常看到他們一起出來散步,太太喜歡穿淺色的碎花短裙,兩人的手總是十指交扣,看起來非常恩愛.但前兩天有些奇怪,明明是大熱天,太太出門時卻將自己包得密不透風,墨鏡、口罩、長袖上衣、長褲……不止穿著不像她平常的樣子,鬼鬼祟祟的模樣也令人起疑.那天晚上倒垃圾時我又遇到那太太,她仍是這副穿著,只是臉上少了太陽眼鏡.我向她打招呼,很快瞥見她眼角有明顯的血痕.我正要上前去關心她,她卻閃避我的目光,隨便應聲後就匆匆離去.那晚我有些心神不寧,躺在床上沒法像平常一樣很快入睡,腦海中老是掛記她臉上的傷,該不會是家暴吧?果然在夜深人靜時,我聽到隔壁隱約傳來的爭吵聲,大門嘎然打開,一句「你不要這樣好不好」的哀求聲清楚傳進我耳裡,大門又砰然關上,原本哭泣的音量開始壓低,直至空氣中的聲響全部消失.我從床上爬起來,開門出去關心,果然看到那太太赤著腳,穿著一身睡衣被關在隔壁門外.她抖著身子跪在地上,還不敢發出悲傷的音量.我想喚她進來屋裡,她卻對我搖搖頭,默默流眼淚.恩恩,看她這模樣我就像看自己女兒受委屈一樣心疼啊.即便她沒能進來,我依然睡意全消,傻坐在客廳沙發上,不知該怎麼辦才好.不知過了多久,隔壁門又開了,我聽到那先生激動的聲音向太太道歉:「對不起,對不起,都是我不好,我不應該這樣的……」那太太沒有回話,隔壁門又嘎嘎關上,太太該是和先生回家去了.後來我才知道,她先生情緒失控時,就會出手打她.一開始只是一點小擦傷,後來傷痕面積越來越大了,她不得不穿起長褲長袖來遮掩.我問她,為什麼要乖乖在那兒讓他打呢?怎麼不跑,不報警,不離開呢?她說,雖然被他打得難受,但他只要情緒一過了,就會哭著向她道歉,保證不再犯了,然後恢復比平常還要溫柔的溫柔.所以她每次都想:這一定是最後一次了,他一定會改變的.可惜直至現在,她都還沒盼到他的改變.恩恩,這樣的男人還能用心理焦慮來檢視嗎?媽媽 親愛的媽媽:有句老話說:「會叫的狗不咬人.」原本形容的是:那些真正陰險的人會在背後害你,而不會跑到你面前罵你.有時後頭還會接著一句話說:「咬人的狗不會叫.」同樣的句子也可以用來形容成年人的心理焦慮:「會說(焦慮)的人不打人,打人的人不會說(焦慮).」媽媽,您所提到具有暴力特質的人,或許正符合這段話的精神—他們可能同時也是生命中時常感受到欲望沒有被滿足的人、曾經遭遇創傷的人,但他們說不出內心的失望和痛苦,或者也不想說出痛苦和失望,所以他們藉由打人,來釋放心裡的焦慮.美國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簡直是詮釋這種心理現象的經典.男主角李是波斯頓的一名工人,他有非常好的技能,卻時常和顧客起衝突,心情不好時會到酒吧去喝酒,對不小心進入他視線的陌生男人找碴:「你是在看我嗎?」然後無理取鬧地一拳揮出去,四處與人打架.某天,李唯一的哥哥過世了,他不只要回到曼徹斯特這個海邊小鎮為哥哥治喪,甚至被哥哥指定為他遺孤的監護人,得在哥哥身後替他照顧正處於青春期的姪子.突來的變故搞得李心慌意亂,趕到熟悉的故鄉醫院聆聽哥哥的死訊時,他表情僵硬、雙手自始至終插在外套口袋裡,恰與一旁熱淚盈眶、不斷與醫師握手接受安慰的哥哥好友,形成強烈的對比.當我們正狐疑李的情感反應為何如此不尋常時,劇情告訴我們李的心靈創傷:原來他本是一位個性開朗、朋友眾多,性格幼稚、喜歡向老婆撒嬌的男人,他有一位可愛的妻子、兩個女兒和剛出生的兒子.某天夜晚,李邀了一群朋友到家裡打球,因為太過吵鬧了,被李的妻子趕回家去.之後,李上樓觀看睡著的老婆、小孩,冰凍的天氣讓他在壁爐裡添了幾塊柴火.接著他想一個人看球賽,發現冰箱的啤酒沒了,決定步行到超商購買.走到半路,李一度懷疑自己剛剛添柴火時不知是否將蓋子蓋上,但他想應該沒什麼事吧?幾十分鐘後他回到家,看見屋子已被熊熊大火包圍,消防隊救出屋裡昏倒的妻子,卻因為火勢太大沒辦法再回去救三個孩子.三個孩子都喪生火窟.警察針對當晚的經過進行訊問,判定沒有蓋上壁爐是「每個人都可能犯的錯」,李被無罪釋放.然而就在走出訊問室時,李搶了警察身上的槍支打算自盡,卻被當場制服.妻子心碎離開,李也不能原諒自己.他流放自己遠離故鄉,到海的另一頭,做那些需要看人臉色、受人辱罵的工作,來自我懲罰.他從不哭泣、也不抱怨,唯一出口就是找人麻煩、打群架,在被打得懨懨一息後,才能允許自己躺在流血的傷口中哭泣.媽,我知道會使用暴力的人的確很可惡,但他們往往也很脆弱.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心靈原來生病了,他們周圍的親人也不見得願意面對這個事實,所以「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無論旁邊的人如何相勸,這種悲劇式的循環還是日日夜夜重複下去.這當然是藏在成年人心裡的焦慮,彷彿他們的內在小孩透過暴力來表達:「我不知道怎麼說,我也不想說.」其實,暴力只是無法訴說的一種表徵而已.我也曾遇過已經九歲卻仍躺在床上喝奶瓶的小孩,每個禮拜都要把信用卡刷爆的大學生,還有不斷狼吞虎嚥後到馬桶旁催吐的成年人……「焦慮」無法透過嘴巴來說,我們的內在小孩,只好仰賴如此退化的行為來表達.至於遇上這樣的人該怎麼辦呢?媽,我想這一定是您所關心的.一個年紀與自己女兒相仿的女孩,遇上了會使用暴力的老公,想必您眼見這一幕,必定勾起心裡母愛的憐惜.坦白說,如果我是這女孩的媽,我真的也會勸她離開這樣的男人就罷了!但實務經驗告訴我,絕大多數的人總是沒辦法離開這樣的伴侶.他們可能想像自己有能力扭轉現況(這樣的人遇到我就會變好了!)或心軟於伴侶施暴後的懺悔與哭泣(他真的不是故意的!)所以一味忍耐來等待那些時刻過去.這樣的他們只會叫旁人別再唱衰了,只管告訴他們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這樣的狀況?我想,倘若是克萊茵女士遇上這種情形,恐怕會用「詮釋」來分析他們心裡的焦慮吧!比方說,克萊茵女士的經驗中,曾有一位因母親懷孕而感到焦慮的小女孩,在接受遊戲治療時,不斷重複將皮包給緊緊闔上,確認銅板可以留在皮包裡面,克萊茵女士見狀,便對她說:「皮包裡的銅板代表母親肚子裡的小孩,如果能把他們都關在裡面,就不會再有弟弟和妹妹了.」這種帶著理解的語言有效地釋放了小女孩的焦慮,讓她能更放鬆自由地在治療中進行表達.我試著用更白話的語言,來翻譯「詮釋」的意思:心理治療所說的「詮釋」,之於成年人的親密關係,指的就是「被懂得」—是啊,既然你不知道怎麼說,或者不想說,那麼就讓我溫柔地代替你說出心裡的焦慮和痛苦吧.我曾經見過一位溫柔的太太,在她先生最初想要使用暴力時,扶住了他還沒打下來的拳頭,真誠地看著對方的眼睛說:「我知道遇到這種事情,你心裡真的很痛苦,你覺得自己變得跟你爸一樣失敗.但我不忍心讓你打我,因為我知道,你跟你爸是完全不一樣的人.」這一幕在我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看著前一刻還怒髮衝冠的大男人,被女人堅定的勇敢給包容後,下一秒馬上化身為淚流滿面、舉不起拳頭的小男孩.媽,如果您也親眼所見,就明白心靈上的「被懂得」對人具有多麼大的修復力量了.可惜我們大多對心理焦慮理解得太少,所以我們也常常不認得自己和所愛的人心裡的內在小孩.因此當我們看到無法理解的行為時,因應的方法不外乎是反擊或是忍耐;我們可能很少為他們表達出無法釋放的焦慮,或者說出我們所「懂得」的他們的痛苦.這結果可能會造成強烈的衝突,或讓接受暴力的一方覺得心灰意冷;卻不能幫我們理解所愛的人為何會這樣失控,或承認其實我們真的無法懂得他們為何如此.一團混亂的狀況下,思緒被掩蓋了,情感也漸漸被磨光了,先前再多的忍耐似乎也變得沒有意義了.對於相愛的人來說,這是不是也是一種遺憾呢?媽,如果您有機會,告訴鄰居太太:如果她懂得先生的行為,請不要只是忍耐,也要試著說出她的懂得;如果她真的什麼都不能懂,那麼她真的需要專業幫忙,或者多顧及自己,早點逃離吧.恩恩 博客來連結>>最擅長「用關係說故事」的諮商心理師許皓宜 曾在大專教學多年,也曾走入醫院和社區,聆聽發生在不同場域的故事.受過心理動力治療、婚姻與家庭治療的專業訓練,是國內長期耕耘於婚姻與家庭治療訓練的師資之一.主持環宇廣播電台<從心聊聊天>節目,商業周刊「心理學會客室」、<皇冠雜誌><親子天下>專欄作家,也是媒體節目長期邀請的心理學專家. 隨年歲往上攀爬,她越體會:人們在關係與自我的探尋中,內心所盼所求,不過「真誠」二字而已.所以她離開諮商專業系所的教學,真誠地回到自己初衷所愛的書寫——以一種面對人心的深刻與同理.她的口吻直接而犀利,筆調溫暖而幽默,從自己、父母到周圍的人,以及許許多多的關係中,寫出了發生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故事,也記錄了我們記憶中不同典範的關係. 只願,我們能從各種曾經無法理解的人我關係中,發現那裡頭原來具有認識自我的深刻意義.然後同意,原來我們生而都自有一種獨特的價值與魅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出版著作有<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人生不能沒有伴><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以上為如何出版)<為何上班這麼累?其實是你心累><如果,愛能不寂寞><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在愛情的四季裡,妳依然可以做自己>,以及有聲書籍<聽孩子說,我們忘了的事>等書. FB粉絲團: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www.facebook.com/Dr.Hsu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