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誤解行為偏差孩子的6個陷阱 父母經常會不自覺的誤解行為偏差孩子.造成這種誤解的陷阱非常多,如果你發現自己會習慣性掉入某個或多個陷阱中,也無須太過自責,因為這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不過透過對這些陷阱的掌握,你可以改變你與行為偏差孩子的緊張情勢. 陷阱一、對孩子的能力抱持過早、過高的期待當你努力的想要了解孩子,卻因對孩子的能力抱持過早、過高的期待,反而把情況越弄越糟糕、越複雜.事實上,大多數的父母都容易掉入這個陷阱裡.例如,要求兩歲的孩子把玩具收拾乾淨並歸位,要求三歲的孩子自己穿衣服,期待四歲的孩子要懂得禮讓,期待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要帶齊所有課本與上課用品.很多時候,父母為了取悅自己、自我滿足,在孩子還沒準備好的時候,就期待他就能做到某些事,這樣的期待是不切實際的.但是當看到孩子的表現不符自己的期待時,便對孩子發脾氣,批評、指責孩子不夠努力.這正是導致父母誤解孩子行為偏差的陷阱,而且這樣的陷阱都會不斷重複上演.簡單的說,父母就是在要求孩子做到不符合他們年齡能力的行為,而且最後的結果幾乎都可以預期的.父母感到失望,孩子變得更偏差.畢竟,三歲的孩子不可能像十三歲的孩子一樣,可以把房間整理得乾淨整齊;十三歲的孩子不可能像二十三歲的孩子一樣,遭到困難時,可以用成熟、有條理的態度面對、處理.父母容易忽略小孩的天性與智能,總是期待他們會表現得像個成人,而不是符合孩子年齡應有的狀態.一個年幼的正常孩子總有用不完的活力,而且吵鬧、情緒化、注意力不集中、不受管束等,都是他們自然行為,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對孩子有過度期待,是父母在為自己挖掘一個失望陷阱.如果父母無法接受「孩子能力有限」的事實,只會為自己和孩子帶來無比的挫折.因此,在你假設孩子的表現是行為偏差前,請先審視一下他的行為與他年齡的關連. 陷阱二、放大孩子偶發的負面行為父母都喜歡拿放大鏡來檢視孩子偶發的偏差行為.若是孩子違反或辜負了他們的期待,他們便會認定孩子是在反抗,而不是從孩子的角度進去探究他的處境.這樣的態度自然就會影響到父母所認定的事情真相.其實,行為偏差孩子會比一般孩子更容易表現出某些偏差行為,但這並不表示他們的所有行為總是如此偏差.每個小孩都會有偏差行為,但是父母必須要能夠區分出,那些偏差行為是習慣性的或是偶發性的.遺憾的是,這些父母早己習慣把孩子的每個偏差行為都解讀為習慣性的,也就忽略孩子也會有偶發性的偏差行為.有時,父母應該換個角度看待孩子的行為,也就是放大孩子的正面行為,縮小負面行為.一旦父母開始努力尋找孩子不偏差的行為時,就會發現,孩子真的有很多正面行為,他們對孩子的滿意程度多過失望,而孩子也真的會越來越聽話. 陷阱三、希望孩子能滿足父母的需要身為父母,最主要的責任是要能滿足孩子的需要.然而,大多數的父母對孩子卻只是希望甚至要求,孩子能夠符合自己的期待:聽話、安靜、自我約束、用功…….當你覺得自己因為孩子而心情煩躁,或是孩子不願配合你的期待去做的某些重要事情而生氣時,請你先深呼吸,然後記住你的責任是必須先滿足孩子的需要.父母越了解孩子在行為上所遭遇的困難(例如,過度自我的個性使得他無法察覺及滿足自己的需要),就越不容易為了孩子的偏差行為而煩躁、生氣.但這並不是鼓勵你接受孩子對你態度惡劣,或爬到你的頭上,而是希望你放寬對孩子的期待,如此他才比較有可能表現出符合你所要求的行為.即使他無法符合你的要求,也請先深入了解原因,不要急著感到失望或生氣. 陷阱四、為孩子犯錯而自責也責怪孩子孩子的心智還不成熟,也缺乏人生經驗,犯錯在所難免,但它們經常是無心之錯.儘管如此,當孩子犯的錯時,父母的反應大都是責怪自己,而不是試著幫助孩子或理解孩子的偏差行為.父母這種「視孩子的錯誤為自己的錯誤」的態度,正好是造成他們對孩子的行為產生誤解的陷阱.孩子會犯錯,這是所有父母都知道的.所以,不要期待孩子二十四小時都不會犯錯,更沒有必要把他們的錯誤視為自己的錯誤,並為此責備自己也責怪孩子,如此才可以免除自己和孩子的緊張與壓力.有些父母在自責的同時,也會嚴厲批評、責怪孩子,但他們都忘了,憤怒、侮辱與責怪的話,也會讓孩子感到痛苦.孩子虛張聲勢的偏差行為,的確很容易讓父母誤以為那就是他們無法改變的天性.但對孩子而言,當聽到父母批評的言語時,他們卻會理所當然的認為是自己犯了錯,並因此感到難過、受傷.為了避免掉入這樣的陷阱,當你做或說了什麼之後,請你想想你的孩子心理會有何感受. 陷阱五、忘了孩子會有樣學樣孩子和父母相處的時間最長,關係也最親密,即使不細心觀察,他們也會清楚父母的言行舉止.他們尤其牢記在心裡的,並不是父母說了些什麼,而是做了些什麼.有些父母經常以體罰的手段來嚇阻孩子偏差行為.雖然他們總是教導孩子「打人是不對的」、「動手無法辦決問題」,但他們的行為無異於在告訴孩子「打人是對的」、「動手就可以解決問題」,或者在對孩子宣示父母的權力.孩子會從生活環境中學習,而父母更是塑造孩子行為模式與價值觀的最重要人物.若是父母讓孩子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成長,他們會學到鬥爭;若是父母給孩子一個流滿善意與關懷的成長環境,他們會學到愛與尊重.父母若是能以理解的方式來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自然會把孩子教育成為一個平和、有同理心的成人.可見,孩子的偏差行為有時反而是父母的一個絕佳機會,可以有所依據的教導孩子美好價值觀,也讓孩子有機會從實際生活中學到正向觀念. 陷阱六、只看表面行為,不懂體察孩子的內心當你看到孩子的偏差行為而感到憤怒、失望時,一定要以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你應該要拋開對孩子的負面預設,樂觀的假設孩子的行為是出於善意,同時是本著他們的經驗而產生的舉動,它並沒有嚴重到令你無法接受.父母常常會忘記「愛的療癒力量有多大」.看到孩子犯錯時,父母的反射性動作通常是責罵,而不是用擁抱與關愛給予孩子安全感,致使孩子陷入負面行為的惡性循環裡.只有當父母能夠以樂觀的態度看待孩子的負面行為時,孩子才能夠盡情的發揮他們的能力,也才能對他們的偏差行為有動人的突破性改變. 不吼不叫也能改造小霸王:不討好、不威脅、不體罰,讓孩子的行為由負轉正行為偏差孩子總有能耐將負面行為發揮到極至.他經常出現情緒化、超級固執、過度戲劇化、粗魯、無禮的言行舉止;他自認擁有與你平起平坐的權力,所以啟動鬥爭挑戰你的權威,即使最簡單的要求也會頑強抗拒到底.他讓你感到快被逼瘋了!作者胡玲美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目前任教於高雄市某國小,擔任資優班導師.作者從小學時期就是個多才多藝的學生,經常代表學校參加演講、朗讀、歌唱、作文比賽,是比賽場上的常勝軍.現在她則經常指導訓練學生演講、朗讀與作文等才藝,學生屢屢獲獎.本文獲風向球文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