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的白帶 懷孕了,好高興噢,家裡的房間要開始整修了,而母親的身子也為了迎接這位將要來暫住10個月的新生命,也開始自動作了一些的準備與改變. 陰道也不例外,子宮頸、陰道壁及外陰巴氏腺等腺體也投入的歡迎行列,清澈但帶有一絲絲黏膜的分泌液體增加了,所以孕婦在整個孕期都可以感受到濕濕答答的下體,這跟孕前乾乾爽爽的情形是完全不一樣的,為何要有這個改變,它的真正理由大家還是摸不清,只是知道懷孕了,雌激素黃體素的量增加以後的結果,所以孕婦整個孕期用護墊是有必要的. 胚囊到了子宮,是要躺在內膜上才能舒服且繼續的發育,所以要保持內膜的品質才能永保胎兒健康,而黃體素(還有一點點的雌激素)是內膜品質保證的元素,因此母親身體的卵巢在懷孕初期就會自動加班,多生產一些黃體素(懷孕3個月後就改由胎盤接手生產,此時就改稱胎盤素,現在有很多貴夫人去打胎盤素想保青春,其理由何在,我一直搞不清楚,因為胎盤素的功能只有一種---保護胎盤,其他就沒了,而早期流產現象,醫生會用安胎用的黃體素的理由也就是這個,但有些醫生不同意使用,認為沒什麼效果,尤其是歐美的醫生). 黃體素一多,也有一點麻煩,因為研究告知,它反而會使陰道壁未成熟的細胞層增加,這種情形下,這層細胞會釋出更多的酐糖到陰道裡面,而懷孕期間,會消耗酐糖的優良菌種---陰道桿菌不知何故會大量消失,因此更無法去除掉這麼多的酐糖,因此這種有糖份的陰道環境,給了本來就居住在陰道內的黴菌有了一個增殖的機會,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孕婦(約80%)無緣無故會有黴菌感染的原因就在此,而且孕期未結束前,這個致因仍然繼續存在,所以治療起來,會感覺效果沒孕前那麼有效,而且同時會發現復發率很高就是這個道理.孕期的黴菌感染都局限在陰道裡面,不會飄來飄去,所以子宮內的胎兒是不會受到感染的,但孕婦不能因此而不去理會它,等生產用力時,胎兒停留在陰道的時間平均一個小時,這已足以讓小孩的口腔受染,有此一說,新生兒的鵝口瘡與母親有極大的關係,所以孕婦不得不慎. 孕婦的陰道內菌種與數量和孕前可說是一模一樣,但是當作保全作用的陰道桿菌數量卻忽然間掉了許多,沒了它的保護,陰道內其他病原菌就會趁火打劫竄起,陰道白帶就多了(稱細菌性陰道炎),這種現象讓很多孕婦很不諒解,明明性生活已少很多,還會有討人厭的分泌物,而對老公懷起疑來. 也不知什麼緣故,孕期的陰道病原菌對陰道壁特別黏著,懷孕期間的陰道壁受雌激素的影響本來就有血管增生的現象,若再受到病原菌的干擾,陰道壁偶而會滲血出來,這種現象一出現,鐵定會引起一陣騷動. 陰道病原菌除了黏著性高以外,還會藉由這個特質往上擴張版土,子宮腔就淪陷了(孕前是很少有這個現象),而絨毛或胎盤一旦受染,就容易脫落引發出血(此時於懷孕早期就叫流產,5個月後就叫胎盤早其剝離),若病原菌一侵入子宮壁,就會引爆子宮收縮現象與疼痛,同時病原菌更會分泌內毒素,這會使一些孕婦產生過敏反應,而製造前列腺素來刺激子宮收縮,這三股力量一旦集中,最後結局就是早產了.所以早產的最大起因是細菌感染,所以單單打個能抑制子宮收縮的藥劑,效果是很差的,不過仍很多人在用此方法,碰到這種病例,我是一定會內診的,這樣就可確認是不是發炎引起的,後治療就簡單多了,但有些病人怕內診,怕這個舉動會影響胎兒,此時我只能徒呼無耐.子宮一旦感染,胎兒也受到波及,因病原菌也會分泌蛋白溶解酵素,使羊膜脆弱化而發生早期破水.臍帶受染,就會胎死腹中、胎兒體重過輕.產後也容易內膜炎甚至敗血症.這些可以讓大家明白了吧?早產、早期破水及流產等等,其實跟陰道病原菌有極大的關連性,而不是跟撞擊、太累有關,而早產等的後遺症太大了,所以孕婦要改變觀念了,一有腐臭等膿性陰道分泌物出現時,就該請醫生治療了,而不要再去擔心藥物對小孩有沒有影響,這是沒意義的,因妳才是小孩的唯一病原. 很奇怪的是,孕期的細菌性陰道炎大都發生在懷孕16週以前,原因不知,但這一點也告訴了我們,一些懷孕合併症應該早在16週之前就在蘊釀了,所以一旦病發作了,就一發不可收拾,因此懷孕初期,有了白帶等異常,就該下手治療,以前有過流產或早產的孕婦更應如此,這樣才能使產期順利進行.林正權醫師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日本川崎醫院子宮鏡研修經歷:宜蘭羅東聖母醫院婦產科產科主任、博愛醫院婦產科產科主任現職:林正權婦產科診所負責人本文由林正權醫師授權轉載原文來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