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现象,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有关:①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②由于新生儿肝脏酶系统发育还不完善,产生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转化,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③此外,刚出生的新生儿肠道无菌也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使新生儿血中胆红素增多而发生黄疸.由于这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所以称为生理性黄疸. 诊断: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应对:生理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病理性损害,但由于宝宝体质性差异,仍需严密监测,必要时仍需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 2、母乳性黄疸:是指健康新生儿(多为足月儿)以母乳喂养不久后即出现黄疸.分为早发型(母乳喂养性黄疸)和迟发型(母乳性黄疸);早发型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时间及达到高峰值的时间相似,但母乳性黄疸的最高值要超过生理性黄疸,黄疸消退时间晚于生理性黄疸,该型黄疸严重者可能导致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迟发型者多于生后母乳喂养6-9天出现,可紧接生理性黄疸发生,亦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再次加重,也就是说母乳性黄疸常在宝宝出生后7-14天出现. 诊断:纯母乳喂养,生长发育良好,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停母乳1-3天,黄疸减退;重新哺乳,黄疸可能会再次出现,但不会达到原来的程度. 应对:出现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食欲不好的症状.早发型母乳性黄疸:采取最佳的喂养方案(生后1小时内尽早开奶,每日喂哺次数在生后2周以内达到10-12次等),美国儿科学会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反对在黄疸时终止母乳喂养,鼓励有效的母乳喂养.不停母乳的情况下,可使用药物治疗,在罕见的严重的情况下,可能有必要中断母乳喂养采用光疗或换血疗法. 3、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发病早,进展迅速,严重者可致胆红素脑病. 诊断:母亲血型O型,新生儿A或B型,在生后24~36小时出现黄疸,怀疑胎儿可能发生溶血病的孕妇应进行抗血型抗体测定,通常将ABO溶血病的抗体效价1∶64作为可疑病例,重点观察. 应对:包括产前治疗和生后治疗.产前治疗有宫内输血、IVIG使用、孕母血浆置换等;生后治疗则根据病情轻重选择治疗方案,治疗目的是防止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病,以及纠正贫血.多数患儿经过光疗即可使胆红素水平下降并逐渐稳定.个别病情严重者,胆红素增高过快达到换血标准时需要换血治疗.贫血明显者可酌情输血. 新生儿处理:中药茵栀黄、蓝光照射、严重者需进行换血治疗. 4、感染性黄疸:感染分为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感染,病毒性感染因使肝细胞受损害而发生黄疸,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细菌感染多为败血症黄疸最为多见. 诊断:病毒感染性黄疸:妈妈为阳性患者,新生儿出生后又食欲欠佳、发热、黄疸、肝大等表现时应考虑此症,但部分患儿因疾病发展缓慢,一般无明显症状,高危患儿应高度重视;细菌感染多为败血症黄疸最为多见,表现为黄疸迅速加重或退而复现,或持续不退. 应对:新生儿感染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平时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病情严重者应马上及时送医院诊治. 5、阻塞性黄疸:新生儿阻塞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是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和先天性肝外胆管闭锁. 诊断:新生儿期可看到黄疸,但常会延迟到2~3周并逐渐加重,尿色暗,并会染布,粪便常呈淡黄色、浅褐黄色、灰色,甚至呈白陶土色;也常发生食欲低下、吸吮反射减弱、嗜睡、呕吐等.此类黄疸需要送医院治疗. 应对: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如茵栀黄口服液等,先天性肝外胆管闭锁需要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