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都有同樣經驗,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雖然會經歷一段難分難捨的陣痛期,但孩子也會突然一下子長大很多.我兒子也是,進托兒所後,儼然就是個小男孩了,學會不少生活自理常規,語言發展也突飛猛進.孩子不只需要父母,還需要學習與其他人互動. 每次只要有機會,我就會在教室裡多待幾分鐘.我很喜歡觀察老師與孩子們的互動,以及教室和每日行程的安排. 首先,到了托兒所,玩玩具的時間不是「一對一」,而是小朋友自己決定怎麼互動.要玩什麼,要和誰一起玩,都不是爸媽決定.玩具也不是爸媽收,而是有收玩具時間,所有老師和小朋友一起收拾.吃東西,也不是一對一餵食,而是和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吃,自己拿餐具,自己喝水.兒子不再是唯一的焦點,而是群體的一份子. 我也從托兒所老師身上,學到幾個幫助孩子自理生活的小妙招. 設定好每個常規的「開始鍵」每天孩子出門、吃飯、睡覺,都有一定的程序.難的不是設定流程,而是要「開啟」第一步.兒子最愛的S老師永遠會先和小朋友打招呼,而且她記得每個孩子獨特的打招呼方式,擊掌和擊拳就是我家兒子最愛!有時,兒子會遲疑要不要進教室,只要與S老師「擊掌」,就像是按下了他的「開始鍵」,立刻開開心心進去玩.我也趕緊學起來,每次兒子有點遲疑要不要打招呼時,我就鼓勵他「HighFive」,兒子也就更敢與人互動. 收玩具時,老師們會說:「收玩具時間到!」接著站起來唱收玩具的歌,帶著孩子把玩具歸位.我們在家也用同一招,每晚睡前,就說:「收玩具時間到!」兒子會唱著歌,與我們一起把玩具收拾好,才去刷牙睡覺. 帶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可以設定一個「開始鍵」,通常練習兩週之後,都能得到不錯的效果.終於,出門穿外套和鞋子、收拾、刷牙這些兒子的每天差事,不再需要我們三催四請了. 用孩子的高度,與孩子眼神交流托兒所老師每天一見到小朋友,一定蹲下來,用與孩子眼睛一樣的高度,微笑問候:「你好嗎?」兒子從一開始不知道怎麼回答,到現在會回一些他今天看到的有趣事物,例如:火車、吃東西、遊戲場︙︙,然後他們就「一句話配一個字」聊起來了.老師以身教告訴孩子,與人眼神交會,才能有真正的交流.兒子現在與人說話,也會像老師一樣睜大眼睛看著對方. 把孩子的東西,放在他搆得到的高度大人別把所有東西都收得高高的,這是托兒所讓孩子學習自理的重要一步.托兒所裡有一個水杯架,兒子每天進教室,就是把水杯放在架子上,要喝水自己過去拿.孩子也有自己的外套架、鞋架、物品盒,就連餐廳裡的杯盤餐具,都放在孩子可以方便拿取的高度.孩子會不會弄亂?或許吧.但令人驚訝的是,孩子有多喜歡把東西放回原位,如果放錯位置,孩子還會立刻糾正.兒子是班上年紀比較大(也比較雞婆)的孩子,以都由他負責擺杯盤和餐具,甚至有時還會幫忙倒水.我們上回在兒子托兒所的活動中,親眼看到他這麼做,驚喜萬分.一歲十個月的孩子能夠做到這些,真的要感謝老師平時潛移默化的生活自理能力. 當孩子有好的行為,用力說謝謝上次在托兒所活動的時候,有個孩子幫忙另一個小朋友撿起了水杯,小孩愣愣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但三個老師同時大聲說:「謝謝你,莫里!」 我發現,老師是說「謝謝」,而不是說「你好棒」.當我們用「你好棒」來鼓勵孩子的好行為,孩子的確自尊會被提升,但只有自我被鼓舞了.但若用「謝謝」來感謝孩子的好行為,孩子會在過程中,感受到他對其他人的幫助與重要性,從中激發他在群體中的合作精神和良好互動. 這也改變了我讚美孩子的方式.現在我謝謝孩子的配合或幫助,多過說他們好棒、真棒、最棒.而兒子就開始一連串的「幫忙」行動,我做的每件家事,他都要參一腳,還會對自己說「謝謝幫忙」! 綜合以上四點,我看到了「以孩子為主體」的教養態度,以及社會意識的強化,而不是把孩子集中在一個地方,由大人來安排小朋友的學習與活動,甚至過度強調個人的學習能力和成就,排擠了團體概念. 鼓勵孩子主動加入群體,認為自己是群體中重要且有幫助的一份子,自然會讓孩子感覺到「我可以」,進而覺得「我會幫忙」、「我很重要」. 不怕分離焦慮,讓寶貝開心與爸媽說掰掰孩子上幼兒園時,爸媽也必定會碰到的一大關卡,就是每天上學前「十八相送」的悲情戲碼.老師也傳授我們幾招,可以幫助寶貝們開心與爸媽說掰掰. 千萬別偷偷溜走:很多爸媽以為偷跑掉,孩子沒發現就沒事了,其實只是我們沒聽到哭聲,讓自己比較容易離開而已.當孩子回頭發現你就這樣走掉,會有更強烈的不安全感,覺得自己被爸媽遺棄了.孩子哭就是怕被遺棄,父母當然不能加深恐懼. 好好說再見:建立一個屬於你們的「再見儀式」,可以是一個吻、一個擁抱,或任何你與孩子約定好的方式.態度溫柔而堅定,告訴孩子,你必須離開,但你很愛他.也可以和孩子約定好,等一下來接他放學時,可以一起做什麼事,讓孩子有所期待.我們和兒子的約定大多是去搭「U-Bahn」(德國的地鐵). 這點對老師也很有幫助,如果老師知道等一下你會帶孩子去做什麼,就能夠在孩子哭著找你時,對他說:「我聽到爸媽說,等一下你們要去搭地鐵喔!聽起來好有趣.」孩子通常會得到撫慰.有個可期待的未來,讓孩子更能忍耐分離的辛苦. 你自己千萬別哭:小小孩認知環境是否「安全」的方式,就是「讀」父母的表情.如果你露出難過或擔心害怕的神情,孩子也會被你影響,引發不安的情緒.我們就很難再告訴孩子:這地方很安全,請你千萬要忍住. 微笑告訴孩子「你會有很快樂的一天」:讓他們看到你的神情,告訴他們沒有什麼需要擔心的.這可能需要點演技,就先在家練習吧!爸媽也可以常和孩子討論,園所裡有哪些好玩的事,也能幫助孩子滿心期待去學校.當然,我是過來人,如果你開心說完再見,再偷偷到旁邊哭,也是十分正常的. 當他們哭泣時,別展現你的失望或生氣:讓孩子知道,你重視他們的情緒,但這個「重視」並不是焦躁或生氣,更不是對他們失望.有時真的很難做到,就像我在孩子上托兒所的頭一個月,的確非常沮喪,但是我努力在「說再見」的時刻,讓孩子覺得「你可以的」.你的肯定和信心,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 到底孩子哭的時候,我們要不要抱起他們,還是直接抱給老師?通常,我會先把孩子安撫到一個階段,給予足夠的親吻與抱抱,再把孩子抱給老師,就算他們仍在哭泣.但給老師之後,我只會再重複一次接下來提到的四個步驟,我就會離開. 再次重複:孩子各有他們適應新環境的時間與方式,沒人說得準,這段時間需要多久.兒子一向活潑外向,但因為他入園的時間,已經接近有「強烈自我意識」的兩歲兒階段,所以整個進程比一歲孩子還要久.就算孩子在哭泣,仍舊態度溫柔而堅定,告訴孩子:1.爸媽需要離開了.2.你在托兒所會有很棒的一天.3.爸爸媽媽(或誰)會來接你.4.離開托兒所後,我們可以一起做什麼事. 從兒子的托兒所老師身上,我學到一個很能鼓勵我的想法,那就是因為孩子太喜歡和我在一起,所以他才這麼不希望我離開.通常依附關係健全的孩子,都會經歷這段「十八相送」,然後就會「進化」,代表他們的獨立進程來到了另一個階段. 而這個過程,當下看起來永遠不會結束,但往往不超過三個月.如果孩子真的在園所裡過得很愉快,最終都能順利適應.父母當然也要隨時觀察,孩子在園所內是否安全快樂,畢竟我們不只希望孩子學會與我們說再見,更希望他們是真的享受這段時光. 每一天的教養,都為了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德國婆婆教我的教養智慧有天孩子獨立生活之後......我與德國婆婆相處的幾年裡,最讓我佩服的是,她做到了每個母親的夢想:三個孩子都視母親為自己最好的朋友,也對母親充滿尊敬與深刻的愛.儘管臺德教育文化不同,親子互動原則都是相似的.所有孩子都需要父母的愛、陪伴與指引;最重要的教養場域,永遠在家庭之中. 作者凱若媽咪(Carol)與德籍夫婿、進入青春期的女兒,及好動的兩歲兒子,一家四口旅居德國.經營「Carol凱若媽咪的教育實驗」臉書粉絲專頁及部落格,並於「未來Family」開設教養專欄,與讀者分享德國生活與教育. 本文獲天下文化授權 超強大資訊懶人包!更多懷孕、育兒知識都在這~還有限時好康資訊喔!iOS請按此➡ http://apple.co/1zEGgXMAndroid請按此➡ http://bit.ly/1zEGI8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