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是講孩子有時會莫名害怕,家長可以如何抽絲剝繭.記憶有兩大迷思:其一是記憶是點而聯想到事件,而這樣的方式點到事件的方式會讓大腦建立對未來的期待,而這樣的期待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另一件事是記憶不一定精確,每一次的回憶都會加些改編,所以有可能是扭曲的,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的真實.而內隱記憶(我覺得類似潛意識)有時候會建立某些心理模式,而影響到某些決定,而整合內隱與外顯可以讓孩子去反思並學會控制,就會比較少非理性的反應.方法有:讓孩子去重述記憶(還可以順便練習語言表達能力呢!);每天練習重整記憶,這樣幫助內隱記憶外顯化.第五章重點在自己,第六章重點在他人.瞭解並面對自己的情緒,在面對緊張時可以讓孩子畫出「覺知之輪」,從中可以理解其實緊張僅是自我面相的一部分,進而可以宏觀全面,再把注意力清醒地回到該注意的地方.讓孩子慢慢去區分是「暫時的」、「永久的」特質,這樣可以讓他不會讓一時的傷害變成永久的傷害,有時候等到孩子長大到可以理解原由時,傷害已經是永遠在心裡了,讓孩子理解到有些負面的感覺只是因為現在面對的事情,等到事情解決了,這樣的負面感覺就會消失.學會理解情緒並表達出來,這件事可以訓練孩子感知他的情緒,了解情緒並且學會控制情緒.上一章是「我」;這張是「我們」,了解了自己後慢慢發展出連結他人的能力,大腦中有個「鏡像神經元」,它的作用在於看到別人的動作也可以發動自己大腦的神經元,所以家長要營造良好的親子互動行為,更要示範良好的人際關係,讓孩子常常練習與人合作,成為社會中「我們」的一部分.區分孩子是「反射式」、「接納」狀態,可以讓家長察覺到什麼時候才是真正討論的時機,當在「反射式」狀態(下層大腦獲勝)時,可能要等待這樣的狀態過去才能探討.讓孩子享受到人際關係帶來的親密,可以讓孩子更有能力去融入他人. <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是本好書,值得大家好好閱讀.